《投資者網》張偉
隨著8月的結束,涵蓋白酒、啤酒、黃酒、葡萄酒、預調酒等A股36家酒類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25年半年報業績。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白酒行業依舊面臨調整。相關白酒上市公司的營收合計為2415.08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2435.94億元略降0.9%;歸母凈利潤合計為945.61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956.82億元下降1.2%。
東莞證券認為,受“禁酒令”政策影響,今年二季度白酒業績承壓,該條例發布后,對白酒的政務消費場景產生擾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白酒整體動銷。
白酒行業的不景氣,也讓啤酒、黃酒等同行看到了錯位競爭的機會。半年報顯示,啤酒板塊整體向好,一些黃酒、調味酒公司也展示出了一定的沖勁。
另一方面,目前酒業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不少白酒企業主動探索、尋找增量的動作越來越多,“白+啤”賦能成為常態、也出現了“啤+黃”合的案例。
國海證券認為,酒飲市場已經呈現出年輕化、低度化的趨勢,加上酒類消費場景被重構,未來不限于白酒或啤酒的混業經營模式或許將會越來越常見。
白酒板塊整體承壓
目前,A股共有20家白酒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除頭部企業的營收能夠保持同比增速為正外,其余大多數公司的營收較2024年同期都出現了下滑。
8月13日,貴州茅臺率先發布半年報。報告顯示,貴州茅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911億元,同比增長9%,營收及同比增速均位列白酒板塊之首,無愧于其行業龍頭地位。此外,山西汾酒、五糧液等5家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速也為正。?
除上述6家公司外,其余14家公司上半年的營收增速均為負,顯示出白酒板塊的大面積下行。其中,口子窖、金種子酒等5家公司的營收同比下降超過20%。*ST巖石(上海貴酒)更以85%的降幅墊底,其上半年營收只有2825萬元。
凈利潤方面,今年上半年只有7家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增速為正。其中,*ST巖石以同比增長12%排名第一。但實際上,*ST巖石只是虧損幅度同比收窄,其上半年仍虧損6777萬元。若以為盈利為標準,貴州茅臺則以9%的同比增速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水井坊、順鑫農業等4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50%。其中金種子酒更是以同比下降751%墊底,該公司上半年虧損7220萬元。上半年也只有皇臺酒業、*ST巖石、金種子酒等3家公司虧損。
綜合來看,今年上半年共有13家公司的營收、凈利潤“雙降”。包括徽酒“四朵金花”中的迎駕貢酒、口子窖、金種子酒以及今世緣、伊力特、酒鬼酒、天佑德酒等區域名酒,說明在行業整體承壓的情況下,區域名酒的抗風險能力不足。
招商證券認為,“禁酒令”疊加消費場景收縮,讓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由于市場恢復節奏放緩,導致白酒行業的洗牌仍在加速。國信證券則認為,白酒行業還有一段磨底過程,接下來的中秋國慶動銷將成為重要觀測窗口,頭部酒企可能帶動集體回暖,但行業集中度較高的特點依舊明顯。
其他酒類迎來機遇
除20家白酒企業外,A股還有16家其他酒企,包括啤酒、黃酒、葡萄酒、預調酒等。與白酒相比,這些酒類的飲用度數較低,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先說啤酒,由于恰逢銷售旺季,啤酒板塊的走勢好于白酒。
營收方面,報告顯示,A股7家啤酒上市公司中,除*ST蘭黃的營收同比下降15%、重慶啤酒略降0.24%外,其余啤酒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均為正向增長。值得一提的是,青島啤酒是上半年營收唯一超過200億元的啤酒公司。
凈利潤方面,*ST蘭黃也是7家公司中唯一虧損的企業,其上半年虧損1191萬元,較去年同期虧損820萬元進一步拉大。在盈利端,青島啤酒上半年盈利39億元創紀錄。燕京啤酒(盈利11億元)則以45%的盈利同比增速排名板塊第一。
青島啤酒表示,公司通過培育大單品及創新品類產品,堅持全渠道發力,加快青島主品牌“1+1+1+2+N”產品組合發展,滿足了消費者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呈現銷量、營收、凈利潤三增的良好態勢,凈利潤交出歷史新高答卷。
再看其他酒類,張裕A(葡萄酒)、百潤股份(預調酒)在該板塊的9家公司中“兩家獨大”,上半年營收均接近15億元,大幅領先于第二梯隊的古越龍山、會稽山。不過與2024年同期相比,張裕A、百潤股份的營收都有一定下滑。
3家黃酒公司中,古越龍山、會稽山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均超過8億元,凈利潤均超過9000萬元,這2家紹興同城公司并駕齊驅。相比之下,金楓酒業的營收僅有2億元出頭,且上半年虧損714萬元,被前面兩個同行甩開了不少距離。
4家葡萄酒公司中,除行業巨頭張裕A外,中信尼雅、莫高股份、威龍股份的經營規模都比較小,上半年營收均不足2億元。在贏利端,中信尼雅上半年盈利67萬元,莫高股份、威龍股份分別虧損240萬元、318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營收、凈利潤“雙降”,百潤股份今年上半年仍盈利3.89億元,大幅領先于張裕A(1.86億元)等其他酒類公司,說明預調酒的前景可期。
整體來看,9家其他酒類公司的規模較小,今年上半年營收合計53億元,凈利潤合計7億元,略等于啤酒中的珠江啤酒或白酒中的順鑫農業。而且張裕A、百潤股份為板塊中的大頭,兩家公司的營收合計約占50%、凈利潤合計約占80%。
東吳證券認為,白酒行業承壓,同時啤酒、黃酒、預調酒等企業主推年輕化、場景化,以吸引年輕消費者,迎來與白酒行業錯位競爭的機會,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從整體規模看,啤酒、黃酒、預調酒要搶占白酒的市場,還有一段路要走。
跨界融合或為趨勢
面對其他酒類的競爭,白酒企業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紛紛主動求變。且在白酒行業內部,也形成了要向年輕化滲透、酒品低度化的共識。
比如,貴州茅臺通過舉辦品鑒會、文化講座等活動,向年輕人介紹白酒的歷史、文化和制作工藝等,使得茅臺加速向年輕客群滲透。瀘州老窖通過推出小瓶裝、100ml小規格裝等產品,降低了消費門檻,使年輕人更容易嘗試和體驗高端白酒。
在酒品低度化方面,各家白酒企業也是動作頻頻。今年8月以來,就有古井貢酒推出古井貢酒·年份原漿輕度古20、五糧液推出29°五糧液·一見傾心等案例。
白酒行業觀察者歐陽千里認為,目前白酒的消費群體結構發生了變化,隨著90后、00后的崛起,年輕人更偏好低度酒,低度白酒的口感更易接受,且更符合“輕飲微醺”的消費場景;而且從價格帶來說,通過推出低度白酒或許還能挖掘“千元高端”與“百元光瓶”之間的市場空白。
不過從各家公司的半年報來看,低度酒的貢獻暫時沒有體現,未來低度酒能否成為相關白酒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有待觀察。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酒企則干脆走酒類跨界融合的路子。
比如華潤啤酒。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華潤啤酒的營收為239.42億元,其中啤酒業務的營收為231.61億元,白酒為7.81億元。
雖然白酒業務的營收占比暫時較低,華潤啤酒旗下卻有金種子、景芝、金沙酒業三個白酒品牌。有市場觀點認為,華潤啤酒的邏輯也很簡單,要用其在啤酒領域的優勢,實現“啤白雙向賦能”,撬動白酒業務發展。
與華潤啤酒主動跨界白酒相似,也有白酒企業主動跨界啤酒。今年8月,珍酒李渡推出牛市啤酒、五糧液推出“風火輪”精釀啤酒,都希望借助公司在白酒行業的品牌影響力及渠道優勢,從啤酒領域分得一杯羹。
除了“白+啤”,還有“啤+黃”的例子。今年5月,青島啤酒宣布以6.65億元收購即墨黃酒100%的股權,即墨黃酒成為青島啤酒的全資子品牌。此次收購也標志著青島啤酒正式進入黃酒市場,以豐富公司產品線。
有觀點認為,無論跨界還是融合,對酒企來說都是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但白酒與啤酒、黃酒等天然存在渠道、消費場景、消費人群等方面的差異,最終融合成效如何,在相關公司未來財報中或許會有更多呈現。(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