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家紡人在2025年的興奮與焦慮。人流如織、訂單紛飛的背后,是一場靜水流深的產業價值重塑。2025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秋冬)博覽會(以下簡稱:2025intertextile秋冬家紡展)留給行業的,遠不止于三天累計的商貿訂單與交換的名片。它更像一個行業“CT機”,在一次高濃度的集中展示中,掃描出中國家紡產業肌體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與未來走向的四個確定性。
競合生態:家紡軟裝走向全案一體化
本屆展會上,最令家居新范式震撼的力量并非來自某個單一品牌,而是以區域IP為旗幟的“產業集群們”。海寧展團180+企業、14000平方米的參展體量,臨平家紡組團展示“中國好面料 杭州臨平家紡”產業IP,還有桐鄉、吳江等產業帶的集體發聲,呈現出高度協同化的“作戰模式”。吳江區家紡商會會長史連榮也表示:“能有這樣的參展底氣,離不開盛澤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和成熟的貿易網絡。”
深入觀察會發現,這些集群內部呈現出“差異化協同”的默契。有的企業專攻功能性科技面料,有的深耕東方美學提花,有的則長于極簡國際風格。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元且內部互補的“產品矩陣”,對外輸出著無可比擬的供應鏈廣度與深度。這也讓買家在與一個個集群對接時,幾乎能解決從高端定制到高性價比產品的“全案”需求,效率遠高于與無數分散企業分別溝通。
正如矩陣研究院執行院長姜雪指出的:“消費者要省心,企業要提升交付穩定性,因此獨立產業走向全案一體化是必然趨勢,也能滿足一站式的美好生活需要。”畢竟,“家”的定義已被重構,家成為展現個性、自我療愈的“液態化”場景集合。這要求家紡產品必須超越本身功能,深度融入整體空間方案。
“全案一體化”趨勢不僅重構了集群內部生態,更持續向外輻射到了跨行業的產業融合。從“企業vs企業”升維為“生態vs生態”,未來的市場競爭,是產業鏈協同效率、創新反應速度與整體品牌價值的綜合較量。單個企業能否融入強大生態,或將決定其未來的天花板。
8月20日,在intertextile與家居新范式聯合主辦的“家紡×軟裝:重塑產業價值與挖掘增量密碼”高峰論壇上,“產業融合”“生態共贏”這一方向便獲得廣泛共識。多位嘉賓的分享為我們提供了實現全案一體化的解題思路:構建“強強聯合”的生態。企業要么自身進化為具備全案能力的“集大成者”,要么成為某個優勢生態中不可替代的“專精型伙伴”。
例如,家紡頭部企業千百薈旗下品牌ANDY CASA明確定位于構建集創新設計、定制化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軟裝品牌,為頂奢家居場景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更多前沿洞察,歡迎點擊回顧《intertextilex家居新范式「家紡×軟裝」高峰論壇圓滿舉行!》)
AI+可持續設計競速
法蘭克福家紡展及旗下intertextile家紡展對“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視,向來受業內稱道。今年,intertextile秋冬家紡展繼續倡導“綠色參展”、評選出十個環保“綠色展臺”獎;并且專設“綠色循環力”“科技新生力”等主題論壇展開趨勢探討。與此同時,家居新范式在探展中發現,“可持續”不只是泛泛而談的營銷概念,而是展臺上“真刀真槍”的技術比拼。
多家外貿企業明確表示,國際客戶非常關注產品的“綠色屬性”。上海供持貿易有限公司外貿銷售總監朱宏發表示:“歐洲客戶很重視環保和碳中和的概念,采購過程中會著重收集這方面的產品和供應商。”可持續能力直接關乎訂單得失,因此也驅動了上游材料商的創新競賽。
一方面,材料的進化尤為顯著。比如諾華紡織大力推廣其“零染紗線”技術,從源頭大幅減少水耗和污染;安徽安利材料科技的生物基與回收再生皮革,基布為100%再生纖維;惠州華盛的“海洋環保系列”枕頭,將海洋廢棄物變為高品質材料;還有升麗紡織的竹纖維窗紗、顧樂仕的生物基可降解海綿......這些創新背后,是龐大的研發投入和對未來法規、市場準入的前瞻布局。
另一方面,AI技術加速了環保材料從概念到成品的過程。在未來與紡織專區,丹麥趨勢專家Anja女士便講解了如何將二十幾種生物基與可循環材料數據庫以及AI工具結合使用,快速生成該材料應用于成品的視覺效果圖。可持續與科技的融合,正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效率。
在家居新范式看來,家紡產業正在用“綠色標尺”劃出清晰的“紅線”。頭部企業通過材料科學創新,構筑技術壁壘,將可持續發展變為核心競爭力。而仍停留在概念營銷階段的企業,則面臨被主流市場特別是高端和國際市場淘汰的風險。
設計話語權從“西風東漸”轉向“東西互鑒”
伴隨著情緒價值需求提升、文化自信覺醒等消費現象出現,家居新范式在本屆展會上的一個深刻感受是,中國家紡軟裝設計正在擺脫單純的模仿與追隨,開始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蘊,輸出兼具東方神韻與現代精神的獨特美學語言。
首先,表達方式進化了。東方元素的運用不再只是青花瓷、龍鳳等符號的簡單復刻,而是走向更深層次的意境表達。如千百薈的“水上之境”系列,用現代數碼分色技術結合手工筆觸演繹宋式水墨的朦朧與留白;多家品牌推出的侘寂風、新中式風格產品,精準捕捉了全球范圍內流行的“靜奢”(QuietLuxury)風潮,提供了區別于西方極簡的、帶有溫度與哲學思考的美學選擇。
其次,自然主義成為全球共通語言。無論是東方的禪意,還是北歐的簡約,對自然材質(棉、麻、絲)、柔和色彩和豐富肌理的追求前所未有地統一。其中,眾望布藝以自然質感的材質打造特色展臺,內設互動區供觀眾觸摸布料、體驗沙發軟裝實景,成為展會上的熱門打卡點。中國供應鏈憑借對天然材質的精湛處理工藝(如高質量的棉麻混紡、絲綢創新應用),成為全球品牌實現設計理念的首選生產基地和創新伙伴。
結合此次觀察,家居新范式深感,設計的話語體系正在重構。中國企業不再僅僅是西方潮流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開始成為共同定義全球審美文化的一極。完整的產業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二者結合正催生一種獨特的“現代東方”設計范式。它既能滿足國內新興中產的文化認同需求,也具備了作為“審美輸出”吸引全球市場的巨大潛力。
增長的引擎從“外貿驅動”切換為“內外并重的雙系統”
2025intertextile上海秋冬家紡展現場人流中,家居新范式遇到的國內外觀眾約各占一半,商貿活力撲面而來。此次展會吸引近900家中外企業參展,覆蓋20個國家,其中8個國家為新參展;買家端更有63國買家預登記,代表團數量同比增長73%,美國TopFabrics、瑞典宜家、日本MUJI等重量級采購商也現身其中。
法蘭克福(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溫婷坦言:“intertextile一直秉承國際化、專業化思路打造商業平臺”。吳江中冠紡織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徐雪琴表示,作為家紡展的老朋友,中冠紡織已多次參展,這次帶來的沙發布等面料,工藝精良、款式新穎、價格控制得當,吸引了很多國際客商進店。現場詢價、洽談的采購商非常多,應接不暇。
而這場展會的熱鬧,恰是家紡行業增長邏輯切換的直觀注釋:增長引擎轉向“內外并重的雙系統”。家紡外貿基本盤仍穩固,但新增長需靠內外雙驅動。這意味著成功的企業必須駕馭兩套不同商業邏輯,構建相應運營能力。
外貿端,國際訂單并非因關稅等問題消失,而是需求在進化,更求“精準與深度”。像杭州華穎絲綢專注阿拉伯市場、輸出非遺“杭綢”等案例就說明,企業需深度服務細分市場。做好外貿的核心能力在于穩定性、認證齊全、文化理解與精準交付,遵循的是B2B的、基于深度信任的專業邏輯。
內貿端,是更復雜的“新消費”競技場,包含對公(B端)和對私(C端)兩套打法。B端如酒店工程、設計師渠道,需強大定制化與方案解決能力,像源志誠家紡深耕酒店工程,靠的正是定制硬實力;C端受小紅書等內容平臺影響深,“種草經濟”重塑消費決策,設計師品牌、功能型床品、高顏值直播單品正持續撬動市場。
宏觀環境變了,導致微觀價值傳遞方式也必須變。新的流量入口正迅速崛起。設計師渠道中,企業已從“供應商”轉為“共創伙伴”,正如高端家居設計工作室主理人陳先生所見,窗簾布藝企業從展示產品轉向開發定制服務,能深度配合設計方案;內容平臺也從“貨架”變“靈感策源地”,用戶在小紅書形成“瀏覽種草-消費決策”完整路徑,企業只有讀懂用戶對家的期待才能讓產品深入人心。
因此,家居新范式認為,隨著“種草經濟”逐漸全面侵入家紡行業,產品的“顏值”、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所能營造的生活方式場景,其重要性與面料、工藝等傳統參數并駕齊驅。能否生產出適合內容傳播的產品,能否與家居KOL、設計師博主建立深度合作,將成為品牌打開內需市場尤其是年輕市場的新密碼。
最終,家紡價值鏈被拉長重構,價值創造除了發生于工廠車間,還在與設計師的共創中、在內容平臺的種草筆記里、在最終消費者“家”的場景體驗中完成。品牌商必須同時經營好B端(設計師、酒店、房企)的專業信任與C端(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未來啟示:intertextilex之后,企業該如何行動?
展會是趨勢的集中呈現,但真正的競賽在于展會后企業如何將這些洞察轉化為行動。基于以上觀察,家居新范式為家紡從業者提煉出如下行動框架:
(1)生態定位策略:重新審視自身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是努力成為某個強大產業集群中的“關鍵一環”,憑借生態優勢獲取訂單?還是打造自身獨特的核心技術或設計語言,成為能吸引生態來與自己合作的“磁極型”企業?盲目的單打獨斗風險極高。
(2)綠色+技術雙驅動:將可持續從“成本項”調整為“戰略投資項”。積極尋求權威認證,投入研發資源用于環保材料與工藝的創新。這不是為了營銷,而是為了構建未來的準入壁壘和溢價能力。
(3)設計體系化構建:告別對流行款的簡單模仿。嘗試構建屬于自己的設計哲學和語言體系,尤其是深入挖掘東方美學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形成可辨識的設計DNA,是擺脫價格戰、實現品牌價值升維的必經之路。
(4)構建雙軌運營能力:外貿業務要更“深”,聚焦細分市場,做深做透,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內貿業務要更“活”,建立快速反應的設計開發體系,并學會用內容營銷和社交媒體與消費者對話,打造品牌魅力。
結語
當前,房地產市場的變化、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2025intertextilex秋冬家紡展的新信號......所有種種仿佛加速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那個依靠成本優勢、規模擴張和外貿紅利的舊劇本翻篇。新時代的競爭,是生態與生態的協同效率之爭,是綠色科技的硬核實力之爭,是文化敘事與設計話語權之爭,更是駕馭內外雙市場的運營體系/商業模式之爭。
展會雖已落幕,但也正是謀篇布局的新起點。對于家紡人而言,好消息是:方向已然清晰,賽道足夠寬廣。挑戰也在于此:能否告別路徑依賴、擁抱新變革,在產業價值的重塑過程中,找準自己的生態位,挖掘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