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元大會可能催化產業合作,加速技術落地,而新品開售則標志商業化進程加快,增強了板塊盈利預期,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市場熱度,帶動相關板塊上漲。
8月19日,在機器人行業消息帶動下,減速器板塊拉升,多個成分股上漲。其中,萬通液壓(830839)上漲16.41%,豐立智能(301368.SZ)上漲13.30%,隆盛科技(300680.SZ)上漲13.09%,天潤工業(002283.SZ)、全柴動力(600218.SH)、南方精工(002553.SZ)等實現10CM漲停。
消息面上,8月21日智元將在上海召開首屆合作伙伴大會。同時,智元機器人六大核心產品線在智元商城及京東商城同步開售。
分析人士指出,智元大會可能催化產業合作,加速技術落地,而新品開售則標志商業化進程加快,增強了板塊盈利預期,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市場熱度,帶動相關板塊上漲。
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
具身智能機器人作為AI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關鍵載體,正加速邁向規?;虡I落地時代。國內具身智能頭部企業智元機器人日前宣布,將于8月21日召開首屆合作伙伴大會,集中展示智元產品技術最新進展及商業落地成果。
據介紹,屆時,上百臺機器人將聯袂獻上表演,現場更特設機器人服務臺,機器人將全程自主完成調酒、飲料遞送等餐飲服務,零距離為與會嘉賓帶來奇妙人機互動體驗。
大會的召開只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縮影,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在市場規模、技術創新、應用場景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也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產量達55.6萬套,工業機器人銷量、產量均居全球首位。2025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8%,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其中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1051.9萬套。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470億美元增長至2028年的1080億美元。
目前,我國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超19萬項,占全球比重約2/3,在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機自然交互等前沿技術取得新突破,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關鍵部件實現自給。
關鍵技術迎突破
工業機器人作為減速器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其市場增長直接拉動需求。
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RV減速器消費量達57.05萬臺,同比增長9.69%,預計2028年將突破80萬臺。這一增長不僅來自新增機器人裝機需求,還包括存量機器人減速器的更換需求:2024年存量更換需求規模已達21.15萬臺,占總需求的15.5%。
此外,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崛起進一步拓寬了市場空間。例如,人形機器人單機需配備8~10個諧波減速器,遠超工業機器人的用量,而斯微特傳動研發的集成關節產品已應用于新能源裝備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高端場景。這種多元化需求推動減速器行業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25年國內減速器市場規模將達2910億元。
長期以來,日本企業(如納博特斯克、哈默納科)在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但近年來,國內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其中,在RV減速器方面,擺線輪外齒廓曲線設計技術,解決了工業機器人關節傳動中誤差逐級放大的難題;實現擺線齒輪、針齒殼等關鍵零部件的微米級加工,解決精密裝配難題。
在諧波減速器方面,通過優化齒形幾何參數,將柔輪疲勞壽命提升至1萬小時以上;針對高速場景優化齒形嚙合效率,將溫升降低30%以上,適配醫療機器人、精密光學儀器等對穩定性要求極高的領域;在柔輪表面應用納米涂層,耐磨性提升50%,耐腐蝕性增強3倍。
數據顯示,國產諧波減速器全球市占率從2020年的不足50%躍升至2025年的75%,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實現全面替代,單臺機器人成本降低30%。
企業技術貢獻顯著
技術的進步,來自減速器相關企業的研發進步,目前,綠的諧波、雙環傳動、秦川機床等上市公司已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龍頭企業。
其中,綠的諧波自主研發的三次諧波技術(全球獨家專利)徹底改變了傳統二次諧波的傳動邏輯。通過將波發生器形狀從“橢圓形”改為“三角形”,柔輪與剛輪的接觸點從2個增至3個,扭轉剛度提升2-3倍,單向傳動精度達10弧秒以內。這一技術使綠的諧波Y系列產品在高端數控機床、半導體晶圓搬運設備等對剛度要求嚴苛的場景中性能超越日本哈默納科。
其技術突破直接推動我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從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55%,使工業機器人整機成本下降30%以上。
雖然起步較晚,但雙環傳動通過“磨齒+硬車”工藝開發諧波減速器,精度達±15角秒,壽命超1萬小時,并集成于智能關節模組。其集成式關節模組軸向剛度提升200%,已應用于小米CyberOne人形機器人腰部旋轉機構。2025年諧波減速器開始批量供貨,主要配套協作機器人和小型工業機器人。
秦川機床是國內唯一能夠量產行星滾珠絲杠的企業,成功突破海外技術壟斷,成為特斯拉、華為、比亞迪等頭部機器人廠商唯一的國產替代供應商。其P0行星滾柱絲杠重復定位精度≤0.005mm,承載能力達傳統滾珠絲杠3-6倍,適配人形機器人直線關節,已通過特斯拉Optimus耐久性測試(10萬次循環),計劃2025年實現批量供貨,預計單車用量12套,對應市場規模超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