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醫在盈利能力和是否能探尋出持續盈利的能力,仍是問號。
記者丨王杰仁
實習生丨李鑫
出品丨鰲頭財經
自2021年闖關IPO折戟后,微醫控股再次踏上資本化征程。近期,港交所官網披露微醫控股提交上市申請,擬于主板掛牌上市。盡管微醫將自己定義為中國AI醫療監控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但其AI醫療落實到什么程度、是否能持續支持業績增長,目前還存疑。此外,微醫在盈利能力和是否能探尋出持續盈利的能力,仍是問號,自2021年-2024年上半年,累計虧損幅度超過80億元。
互聯網醫療退潮,微醫闖關港股靠“AI醫療”?
微醫控股成立于2004年,2011年推出線上醫生預約平臺掛號網,2015年將品牌名從掛號網升級為微醫,開始轉型以互聯網醫院為基礎的在線問診模式,成立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2020年,微醫跟天津市政府訂立戰略合作協議,以建立“數字健共體”全國示范區,在天津提供數字醫療服務。
此前,微醫控股還將自己定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并且于2021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直至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微醫也沒有等來上市聆訊,第一次IPO失敗。
而此次,微醫控股重新遞交招股書,將自己定位于中國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似乎要與當下最時興的人工智能產生關聯。
一方面,2021年與當下,互聯網醫療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2021年幾乎是互聯網醫療最欣欣向榮的一年,大量線上問診需求的出現,國家醫保局發文明確常見病、慢性病等“互聯網+”復診服務可以納入醫保支付,也打通了互聯網醫療行業中醫保接入的難點。
因此,互聯網醫療行業迎來了一波關注。與微醫控股對標的平安好醫生由2020年初的56港元上下最高攀升至148港元,漲幅達到160%;阿里健康也從2020年初的9港元最高升至30港元上下,漲幅達到235%;京東健康算是搭上了“末班車”,2020年末登陸港股,上市首日就暴漲56%,也成為當年港股散戶認購人數最多的新股。
若當時微醫能順利上市,或許能有較好的估值,也能募得較為滿意的資金。此前與資本市場失之交臂后,2025年再度闖關港股,已經“物是人非”了。
此次招股書顯示,微醫控股將AI醫療作為公司亮點。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微醫控股是2023年按收入劃分的中國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以先進的AI技術及廣泛應用引領醫療健康行業,也是中國微醫一家透過按人頭及按價值付費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
招股書也披露2023年中國AI醫療公司收入排名情況,其中微醫2023年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收入為10.24億元,市場份額為10.6%,排在首位。微醫控股2021年、2022年、2023年,來自AI醫療服務的收入分別為2.28億元、6.28億元及10.24億元。
最新的招股書還顯示,微醫控股主要有AI醫療服務和數字醫療平臺兩大業務板塊。AI醫療業務主要包括健康管理會員服務、云藥房以及增值服務,其主要的AI應用為AI醫生、AI藥師、AI健康管理及AI智能控制,為醫生、藥師、健康管理師及監管機構賦能。數字醫療平臺提供數字醫療服務、線下醫療服務以及企業會員等,提供常見病的數字咨詢、診斷、跟進以及處方執行。數據顯示,微醫在數字醫療平臺上連接約1.15萬家醫療機構和31.80萬名醫生。
近三年半累虧近80億元,管理層拿高薪
不過,盡管微醫控股近年來的收入明顯增長,但仍然未擺脫連年虧損。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分別為9.61億元、13.68億元、18.63億元,持續經營業務的虧損分別為22.69億元、38.82億元、14億元,持續經營業務的經調整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為13.54億元、8.17億元、5.05億元。2024年上半年,微醫控股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達到18.18億元,持續經營業務虧損為4.3億元,經調整虧損為1.28億元。
由此來看,2021年-2024年上半年,微醫控股持續經營業務虧損合計達到79.81億元。而再往前看,2018年-2020年,微醫控股合計虧損也接近80億元,是同期營收加起來的3倍多。
持續大額虧損,或許也成為微醫急于上市的重要因素。
盡管連年虧損,公司的高管依然拿著高薪。2021年,創始人、董事長廖杰遠薪金為221.2萬元,酌情花紅45.9萬元,退休金和住房津貼25.4萬元;曾經的首席財務官、現負責戰略和投資管理的王永才薪金216.9萬元,酌情花紅50.4萬元,退休金及住房津貼12.8萬元;聯合創始人張曉春薪金259.5萬元,酌情花紅53.4萬元,退休金及住房津貼13萬元。直至2023年末,上述高管薪酬明顯降低,廖杰遠的薪金、酌情花紅、退休金及住房津貼分別為24.2萬元、30萬元、7.7萬元;王永才的薪金和酌情花紅分別為70.9萬元,78.3萬元;張曉春的薪金、酌情花紅、退休金及住房津貼分別為109.7萬元、103萬元和15.3萬元。
股權結構方面,微醫創始人廖杰遠通過New Forte持股為11.51%,但他本人已卸任了微醫控股所有職務,并承諾放棄其所持股份附帶的所有投票權。2022年6月,《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微醫集團、廖杰遠)》顯示,因未依法及時披露在易聯眾擁有權益的股份變動情況,且所披露的持股變動情況有誤導性陳述,以及在限制轉讓期交易股票,微醫被證監會責令改正,同時微醫及其實控人廖杰遠分別被處以3030萬元以及8萬元的罰款。
另一方面,微醫控股也有著明顯的客戶集中度過高風險。
根據招股書,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前6個月,前五大客戶占各期間持續經營業務總收入的5.6%、9.6%、22.2%以及58.7%,期間的最大客戶單獨占微醫持續經營業務總收入的1.5%、2.9%、19%以及56.8%。由此來看,前五大客戶近幾年占比逐年快速增加,客戶過度集中或導致若與核心客戶合作發生變化,公司又未及時開拓新客戶,將影響公司的收入以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