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付文??? 編輯丨張桔
隨著政策愈發清晰,市場的關注點從產品價格影響轉向產品競爭力,醫療器械行業周期向上拐點臨近。同時,行業低估值疊加基本面改善,醫療器械板塊有望迎來業績增長和估值提升的戴維斯雙擊時刻。?
7月,國家醫保局會同有關部門,接連組織了兩場主題為醫保支持創新藥械的高規格座談會。會議明確國家醫保局“真支持創新、支持真創新、支持差異化創新”,推動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加快進入臨床應用,助力中國創新藥械走向世界。?
行業政策優化 價格影響出清
市場需求恢復體現在財報中
龐大人口基數和老齡化兩大基礎條件,推動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根據國家藥監局數據,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1.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3%,預計2025年將突破1.3萬億元,2035年進一步增至1.8萬億元。同時,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6230億美元,預計在2035年達到1.16萬億美元。?
在市場總規模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醫療器械板塊卻持續下行了近4年時間,價格是問題的關鍵。在彼時環境影響下,行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良競爭,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滑,行業內卷問題引起高度重視。?
在7月啟動的第十一批統一采購工作中,國家醫保局堅持“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的原則,優化價差的計算“錨點”,不再簡單地以最低報價作為參考,同時,對于報價最低的中選企業,要求其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并承諾不低于成本報價。?
因此,政策的一系列優化有利于引導行業重回理性競爭,價格的不利影響逐步出清。?
換一個角度看,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醫療器械需求顯著改善。據高端醫械院數據中心統計,2024年上半年,醫療設備公開招中標市場規模同比下降38.10%,下半年同比增速恢復到了2.72%,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速達到58.33%,呈現加速回暖態勢。?
從采購方主體構成看,三級醫院占比近六成,需求同比增長80.68%;雖然“其他機構”(非醫院類醫療相關機構)占比較小,但需求增速更高,同比增長118.68%。這組數據表明,大型醫院設備升級需求旺盛,民營醫療與特色醫療機構采購潛力快速釋放。?
市場需求的恢復也在財務報表上得到驗證。2024年申萬醫療器械板塊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78%和-14.21%,相比2023年的-32.31%和-55.32%顯著改善。2025年一季度兩項指標分別為-6.87%和-12.17%。參考財務數據歷史規律,醫療器械行業的基本面表現通常呈現前低后高,三季度開始訂單落地轉化為收入,當前正處于基本面拐頭向上的時點。?
再從估值水平看,截至8月8日,醫療器械指數滾動市盈率為34.63倍,相對滬深300指數溢價率189.68%,2010年至今溢價率均值為266.50%,無論是從行業自身絕對估值,還是從相對估值水平看,醫療器械板塊均處于歷史低位。?
具體到企業基本面,以下三種模式的上市公司具有更清晰的成長邏輯。?
政策鼓勵創新 技術創造壁壘
創新是醫療器械產業政策的著力點。7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優化全生命周期監管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舉措的公告》,明確對符合要求的國內首創、國際領先且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的高端醫療器械,繼續實施創新特別審查,支持國家產業政策中涉及的高端醫療器械加快上市。?
國家藥監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我國批準創新藥43個、創新醫療器械45個,同比分別增長59%、87%。創新也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根本。龍頭公司憑借技術實力推動產品升級,實現國產替代,創造競爭壁壘,領先于行業恢復增長,這是篩選優質醫療器械企業的重要標準。?
在以MR、CT和DSA為代表的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市場,GE、Siemens、Philips三大國際品牌占有六成以上的份額。例如某公司作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國產醫學影像設備龍頭企業,擁有全球獨家5T MR產品,并獲得NMPA、FDA及歐盟MDR認證,是全球唯一三證齊全的全身人體臨床超高場磁共振。2024年,其CT、MR、常規DR市占率分別達到24%、29%、11%(按中標金額計算);中國影像產品(不含超聲和DSA)綜合新增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中CT、MI、診斷XR產品市占率排名第一,MR產品市占率排名第二,RT產品市占率排名第三,介入XR產品(含DSA和移動C型臂)市占率排名第四。?
在收入構成上,2024年其境內收入為80.34億元(-19.43%),境外收入為22.66億元(+35.07%),占總營收比例達到創紀錄的22%。隨著國內新一輪醫療設備更新周期啟動,以及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其業績增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加速上行。?
對比看另一家公司,AI數智化賦能是醫療器械公司實現產品升級的重要手段。其完成了“設備+IT+AI”的智能醫療生態系統搭建,推出了全球首個臨床落地的重癥醫療大模型,未來計劃在麻醉、急診、心血管、超聲、檢驗等核心臨床科室推出相應的垂域大模型。?
該公司具有完善的產品線和均衡的全球化市場布局。截至去年年底,公司業務覆蓋中國近11萬家醫療機構和99%以上的三甲醫院,以及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生命信息與支持板塊表現出色,監護儀、麻醉機、除顫儀等產品穩居國內市場第一、全球前三,去年該板塊的國際業務實現雙位數增長,新增空白高端客戶近110家。?
此外,2014年-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復合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6.7%和23.98%,基本面表現持續穩健。?
政策影響出清 實現以價換量
隨著居民心腦血管病高發,介入、微創類治療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中國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滲透率為824.1臺/百萬人,美國的滲透率為2772.5臺/百萬人,對標發達國家存在三倍市場增長空間,支架等手術耗材的長期需求旺盛。?
手術耗材價格在統一采購中大幅下降,龍頭企業憑借市占率優勢實現以價換量。2024年,這一賽道中某科創板公司,其兩款冠脈支架在第二輪冠脈支架統一采購實施下銷量持續大幅增長(+45.44%),棘突球囊在京津冀“3+N”聯盟集采中獲得小組第一,推動當年冠脈業務實現收入2.53億元(+59.19%)。?
該公司的技術實力具備全球競爭優勢,自主研發的COMETIU自膨式顱內藥物涂層支架系統已經獲得美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是其認定的全球首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治療產品。?
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9億元(+33.64%),歸母凈利潤0.01億元;今年一季度,其實現營業收入1.01億元(+10.75%);歸母凈利潤0.03億元,年報、季報均實現同比扭虧為盈,業績拐點進一步明確。?
拓展海外市場 雙輪驅動成長
向海外市場尋找增量空間,實現國內國外雙輪驅動,是醫療器械龍頭企業的共性特征之一。
例如另一家科創板公司專注內鏡診療領域,主營內鏡診療、腫瘤消融和一次性內鏡業務,是醫工合作(醫學+現代工程融合)模式的典型企業,擁有胰腺囊腫引流支架國產品牌首張注冊證,新一代膽道鏡、支氣管鏡、熱穿刺支架等研發進展順利,部分品種進入注冊提交階段。?
其通過渠道并購、自建產能等方式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產品優勢在海外實現本土化復制。截至2024年年末,該公司已經將海外市場擴展至9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海收入持續帶動公司營收增長。?
2024年其國內銷售收入13.82億元(+2.10%)、毛利率68.69%(+3.20pct),國際銷售收入13.59億元(+30.44%)、毛利率66.81%(+3.30pct)。海外市場對營收的貢獻力度不斷加大。?
進一步從財報看,2024年,其實現營業收入27.55億元(+14.26%),歸母凈利潤5.53億元(+13.85%);2025年一季度,其實現營業收入6.99億元(+12.75%),歸母凈利潤1.61億元(+12.18%)。海內外市場雙輪驅動格局穩定,內生性持續成長能力突出。
(本文刊于08月16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作者系某頭部公募醫藥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