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方見微?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推進,村鎮銀行作為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重要金融力量,其發展路徑和風險控制成為金融機構關注的焦點。?
作為山東省內首家整合全市農村信用社組建的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農商行”,002958.SZ)在村鎮銀行的整合與風險化解方面持續發力,展現出積極的改革與創新。?
吸收合并三家村鎮銀行?
8月12日,青農商行董事會審議通過了多項重要議案,其中包括吸收合并三家村鎮銀行并改建為分支機構的議案。?
根據公告,青農商行擬吸收合并金鄉藍海村鎮銀行、平陰藍海村鎮銀行和日照藍海村鎮銀行,并將其改建為分支機構。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提升服務效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這是繼今年6月啟動首批三家村鎮銀行合并后,該行在山東省內村鎮銀行整合的第二步。若8月28日臨時股東大會通過方案,青農商行將率先完成省內全部6家村鎮銀行的“分支行化”改造。?
根據青農商行2024年年報,青農商行分別持有金鄉藍海村鎮銀行31%的股權,平陰藍海村鎮銀行52%的股權,以及日照藍海村鎮銀行15%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平陰藍海村鎮銀行和日照藍海村鎮銀行在2024年均處于虧損狀態。青農商行通過吸收合并,不僅有助于提升自身資產質量,也有助于優化區域金融生態。?
事實上,在青農商行旗下的多家村鎮銀行中,僅2024年上半年就有6家出現虧損,累計虧損額達到3651.8萬元。其中,深圳羅湖藍海村鎮銀行由于貸款三查不盡職而受到60萬元罰款,且資產規模在過去三年間縮水約34%。?
面對困局,青農商行自2024年起便開啟了“救火模式”。例如,9月份時,該行增持了平陰藍海村鎮銀行股份至42%,并將濟寧藍海村鎮銀行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8.83%。此外,青農商行還計劃加大對金鄉藍海村鎮銀行的投資力度,顯示出對該市場的持續看好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這場改革恰逢政策風口。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2025年7月以來全國已有21家村鎮銀行注銷金融許可證,相比2024年同期的1家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與此同時,常熟銀行、鄞州銀行等機構也在積極推進類似的整合工作,表明一場由監管引導、銀行主動參與的村鎮銀行“瘦身運動”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業績增長背后的隱憂?
回顧過去一年的表現,青農商行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根據其2024年度報告,該行實現了營業收入110.33億元,同比增長6.85%,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28.5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24%。?
盡管如此,在亮麗的數據背后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在資產質量方面,盡管不良貸款率從之前的水平有所下降至1.79%,但仍高于行業內許多同行的標準。特別是房地產和建筑業這兩個領域的不良貸款率分別高達7.17%和4.50%,顯示出這些行業仍然存在較高的潛在風險。為此,青農商行需要繼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同時加強對相關領域的風險監控,確保資產質量穩定可控。?
其次,在盈利結構方面,雖然總收入保持增長態勢,但利息凈收入卻出現了下滑,同比下降1.83%至72.71億元。這一趨勢反映了息差收窄對銀行傳統盈利模式的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青農商行需要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渠道,例如拓展中間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比例等,以此來增強盈利能力的長期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非利息收入雖然同比增長27.76%,但這部分收益主要來源于金融市場業務的波動性收益,這使得其未來能否持續增長成為一個疑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青農商行在過去幾年里不斷加強科技賦能,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例如,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風險預警系統以及覆蓋全業務流程的大數據平臺,有效提升了風控水平和服務效率。未來,如何進一步挖掘金融科技潛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將成為青農商行保持領先優勢的關鍵所在。?
罰單頻發暴露內控短板?
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青農商行在合規管理上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今年上半年,央行青島市分行公布了針對青農商行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指出該行存在六項違法違規行為,包括違反金融統計相關規定、賬戶管理規定等,并處以警告及91.2萬元罰款。?
與此同時,時任行長助理袁某波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被罰款1.3萬元。?
事實上,這并非青農商行首次受到監管處罰。早在2024年,該行就曾因類似原因收到兩張罰單,涉及金額共計50萬元。?
頻繁出現的數據報送違規現象反映了其在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層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對此,青農商行曾公開表示將給予高度重視,并承諾將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強化員工培訓教育,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截至2025年3月末,金鄉、平陰、日照三家目標村鎮銀行總資產分別為37.98億、8.35億和7.99億元。吸收完成后,青農商行資產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但更大的考驗在于如何消化54.32億元新并入資產中的潛在風險。?
當“村改支”的塵埃落定,青農商行要書寫的,不再是一份救火記錄,而應是一部通過管理重構、科技賦能和定位聚焦實現村鎮金融服務再生的啟示錄。畢竟,物理形態的合并只是開始,金融基因的重組才是村鎮銀行真正的生死突圍。(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