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度 來源 / 節點財經
今年夏季,全國多地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居民用電與工商業用電需求疊加,電網負荷屢創新高。如何在用電高峰保障供電穩定、在低谷儲存電能?
在這條黃金賽道上,海博思創以 “能源血液泵” 的角色占據頭部位置,但行業洗牌加劇的當下,其 “儲能第一” 的寶座能否坐穩,本質是對企業從 “政策依賴” 到 “市場突圍” 能力的終極考驗。
中電聯《2024年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海博思創以國內儲能系統累計裝機量第一的成績領跑行業。2025年初登陸科創板后,其市值快速攀升至230億元。
但這份成績的含金量需辯證看待。
政策驅動期的 “裝機量領先”,更多是跑馬圈地的結果。當行業進入 “近 30 萬家企業同臺、頭部電池產能超 2100GWh” 的過剩階段,價格戰擠壓利潤已成常態,正如高工儲能研究院院長趙小兵所言,“靠政策拿項目的時代已過,靠價值贏市場才是生存法則”。對海博思創而言,守住優勢的核心,在于能否把裝機量領先轉化為技術壁壘與市場話語權。
在這之前,海博思創仍然面臨三個問題:如何匹配市場驅動的邏輯?如何應對國內外市場的分化?技術與成本策略是否可持續?
01 “強制配儲”政策退坡,海博思創的增長底氣如何適配市場邏輯?
2025年2月,《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業內簡稱“136號文”)的發布,成為儲能行業轉型的分水嶺——文件明確取消“新能源項目強制配儲”要求,標志著行業正式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過去,近30個省份的強制配儲政策雖拉動了裝機規模,但也導致部分項目‘為配而配’,調用率不足30%,資源嚴重浪費。”國網能源研究院儲能研究室主任李鵬曾表示。《節點財經》看來,取消強制配儲,是儲能行業的 “成人禮”—— 它倒逼企業從 “政策任務思維” 轉向 “市場化盈利思維”。此時,客戶選擇供應商的標準已從 “能否落地” 變為 “能否穩定賺錢”。
這對儲能系統的“經濟性、可靠性、交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海博思創的增長底氣,恰是精準踩中了 “經濟性、可靠性、交付能力” 三大核心需求。
從經濟性看,海博思創自研全時云均衡技術將電池壽命延長 20%,本質是幫客戶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 在儲能項目以 “利潤為導向” 的當下,“幫客戶省錢” 就是最硬的競爭力;從可靠性看,寬溫域、高海拔適配能力,打破了地域對儲能應用的限制,這不僅是技術優勢,更是對國內復雜地理氣候的深度適配,讓其能覆蓋西北風電、西南光伏等核心場景;從交付能力看,標準化產品與自動化產線壓縮 30% 開發周期,在 “搶工期就是搶收益” 的市場中,快速落地能力直接決定客戶合作意愿。
更關鍵的是,海博思創積累的 “3 年以上穩定運行數據”,成為市場驅動期的 “信任通行證”。過去企業拼項目速度,現在客戶先問 “能否穩定運行 5 年”—— 這種認知轉變下,已驗證的可靠性比低價更有說服力,而這正是海博思創區別于中小玩家的核心壁壘。
在滿足客戶的需求之下,海博思創交出一份亮眼的增長答卷: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海博思創實現營業收入45.22億元,同比增長22.66%;歸母凈利潤3.16億元,同比增長12.05%。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其對“三大核心標準”的精準把控。
02 “國內 + 海外” 雙引擎,海博思創的戰略布局能否應對市場分化?
當前,國內儲能市場已從 “增量擴張” 進入 “存量博弈” 階段,競爭維度遠超 “價格戰”:一方面,電池企業向下游延伸,憑借成本優勢搶占系統集成市場;另一方面,傳統能源巨頭通過自建儲能團隊,減少對外購系統的依賴。這種 “上下夾擊” 的格局下,海博思創想要持續增長,也需要有更有利的競爭對策。
從競爭態勢看,部分同行選擇 “低價換規模”,雖短期能提升出貨量,但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節點財經》看來,從粗放競爭到精細化運營的路上,場景可能是儲能項目的一個最佳路徑。通過更具有針對性的場景服務,才能在國內的競爭中逃離卷價格的局面。
海博思創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行動 —— 例如在充電場站場景,其不僅提供設備,還通過 AI 云平臺優化充放電策略,幫客戶實現 “峰谷套利 + 動態增容” 的雙重收益,這種 “設備 + 服務” 的模式,讓客戶更換供應商的成本顯著提高。同時,與 “五大六小” 發電集團的長期合作,不僅帶來穩定訂單,更能通過聯合研發(如定制火儲聯合調頻系統),提前鎖定未來需求,避免陷入 “同質化低價競爭”。
但需警惕的是,國內地方能源集團與社會資本項目的競爭已愈發激烈 —— 這類客戶更關注短期成本,對 “長期運營價值” 的敏感度較低,這可能成為海博思創鞏固國內優勢的潛在短板。如何在 “高端場景保利潤” 與 “中低端場景保規模” 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其國內戰略的關鍵。
《節點財經》看來,海博思創在國內市場的 “儲能 + X” 戰略,本質是 “場景深耕”。充電場站的 “峰谷套利 + 動態增容”、油田礦山的 “柴油替代減排”、數據中心的 “備用電源降本”,都是將儲能與具體場景的痛點結合 —— 這種 “場景化解決方案” 比單一設備銷售更有黏性,再加上與 “五大六小” 發電集團的長期綁定,既保證了國內業務的穩定性,又為技術迭代提供了應用場景。
在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出海”成為儲能企業的共同選擇。《節點財經》了解到,國內外市場邏輯差異顯著:國內依賴“政策引導+大型能源集團合作”,海外更看重“本地化服務+技術適配”。
在海外方面,海博思創走的是另一條路——“技術輸出+本地化運營”。
“海外市場不是‘國內業務的復制’,而是‘技術適配+本地服務的重構’。”一位接近海博思創的業內人士告訴《節點財經》。
簡單理解,海外市場的突破,關鍵在 “精準適配”。
《節點財經》看來,海博思創針對歐洲推出模塊化系統、針對東南亞優化散熱效率,是 “因地制宜” 的技術策略;在德國、瑞典設分支機構、24 小時本地化運維,是 “貼近客戶” 的服務策略。
這種布局下,海外業務成為 “利潤高地”——35% 的毛利率遠超國內 18% 的水平,印證了 “技術溢價 + 服務增值” 的海外邏輯。行業分析師指出:“歐洲、北美儲能市場電價差大,且客戶愿意為穩定技術支付溢價。”
中金公司在《全球儲能市場競爭力分析》中預測,2025-2027 年歐洲、北美儲能市場的復合增長率將分別達 45%、38%,且兩地客戶對儲能系統的可靠性溢價接受度較高,具備 技術優勢的中國企業有望占據 30% 以上的市場份額。
海博思創與歐洲開發商 Repono 的 1.4GWh 合作、新加坡 Alpina 的 5000 套充儲一體機訂單,正是其切入海外高價值市場的關鍵布局。不過,券商也提示風險:地緣政策波動可能影響海外項目推進,例如歐洲若出臺更嚴格的 “本地含量要求”,可能增加中國企業的準入成本,這也是海博思創需持續關注的變量。
海博思創通過“國內守優勢、海外拓增量”的雙格局戰略,正在打開新的增長空間。但需注意,“3-5 年海外營收持平國內” 的目標雖有潛力,卻面臨地緣政策、本地競爭對手的挑戰,能否持續突破,取決于本地化運營的深度。
03 應對 “價值內卷”,海博思創的技術與成本策略是否可持續?
隨著136號文落地,儲能行業競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頭部企業開始比拼“技術創新+精細化運營”。
海博思創能否在內卷中構建護城河?《節點財經》看來,AI賦能下的效率提升、成本控制,能夠將儲能從功能設備,升級為能源中樞,是決定其未來增長空間的決定性因素。
海博思創AI的布局思路,是貫穿整個儲能周期。
前期規劃:基于AI模型預測區域電價走勢,為客戶提供“最優儲能容量配置方案”,使項目投資回報周期縮短6-12個月;
運維階段:推出AI運維助手HyperGenie,整合200+電站維修案例與50+專家模型,支持語音交互與故障圖譜聯動,故障定位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5分鐘;
運營階段:AI云平臺實時優化充放電策略,結合電力現貨價格調整輸出功率,使電站年收益提升10%~15%。
簡單理解,前期規劃靠 AI 縮短回報周期,運維階段靠 AI 提速故障定位,運營階段靠 AI 提升收益 。
另外,海博思創的一個優勢是,其電芯采購量穩居行業前列,通過大規模采購可進一步降低成本。2024年通過集中采購,海博思創電芯成本降低8%,2025年上半年營業總成本占營收比例穩定在91.55%,優于同行平均水平,讓其在價格戰中保留了利潤空間。
但挑戰仍存。2025年上半年,海博思創研發投入1.37億元,占比3.03%,雖同比增長17.49%,但仍低于行業均值9.19%,且未達到科創板5%的研發費用率要求。招商證券在《儲能企業研發投入與技術壁壘關聯研究》中強調:“2025年頭部儲能企業的研發費用率若低于5%,將難以在長時儲能、鈉離子電池等前沿領域形成競爭力。”
在長時儲能、鈉離子電池等前沿領域,技術迭代速度決定未來話語權,若不能加大投入,現有 AI 優勢可能被頭部企業超越,短期的成本控制也將難掩長期技術壁壘的缺失。該報告還指出,2025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排名前 5 的儲能企業,在長時儲能技術上已實現 10 小時以上放電時長的突破,而海博思創目前公開的長時儲能項目仍以 4-6 小時為主,若研發投入未能及時跟上,可能在未來的技術競賽中落后。
結語:轉型期的領跑者,能否守住“儲能第一”的位置?
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儲能行業正在經歷“陣痛式升級”。
儲能行業的 “陣痛式升級”,本質是篩選 “真龍頭” 的過程。海博思創憑借產品力、雙市場布局與 AI 賦能實現逆勢增長,但要守住 “儲能第一”,還需跨越三道坎:國內需從 “裝機量領先” 轉向 “市占率穩定”,在存量博弈中平衡利潤與規模;海外需突破本地化壁壘實現持續增量,規避地緣風險;研發需補足短板避免技術掉隊,尤其在前沿領域搶占先機。
申萬宏源在《中國儲能龍頭企業競爭力評估》中指出,“未來 3-5 年儲能全球龍頭須具備三大特質:國內市占率穩定在 15% 以上、海外毛利率維持 30%+、研發投入率不低于 6%”。 對照這一標準,海博思創在國內市占率、海外毛利率上已具備基礎,但研發投入仍是明顯短板。
未來 3-5 年,儲能行業將誕生全球級龍頭,而勝出者必須具備 “短期盈利 + 長期創新” 的雙重能力。海博思創已站在第一梯隊,但 能否走得更遠,不僅取決于當下的戰略執行,更取決于能否將短期優勢轉化為技術、服務、品牌的長期壁壘 —— 這既是對海博思創的考驗,也是中國儲能行業從 “規模領先” 到 “技術引領” 的必經之路。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