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有所承壓,高管換防潮一波接一波。
文/每日財報 張恒
作為山東省唯一一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背靠青島銀行成立的青銀理財,近日對管理層進行了重大調整。
根據公開信息,青銀理財副總裁唐建卓離職,下一站或將加盟渤銀理財。此次人事換防只是近年來青銀理財管理層變動較為頻繁的一個縮影。
青銀理財的首任董事長由青島銀行副行長劉鵬擔任,首任總裁則由王茜擔任。2023年,王茜接替劉鵬升任董事長,劉鵬仍保留黨委書記一職,但令人市場錯愕的是3個月后,王茜光速跳槽至匯華理財擔任總經理。董事長一職最終在2024年7月確定為青島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趙煊。從2023年11月就開始代行總裁職責的唐建卓則沒有獲得正式轉正機會,最終出走;青島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杜杰則來接任青銀理財總裁。
對于青銀理財來說,核心高管的變動背后恐怕是業績的壓力。進入2025年,理財市場格局延續強者恒強態勢,頭部陣列幾近定型,市場規模很大程度上集中在那幾家“萬億俱樂部”理財子,青銀理財位于尾部梯隊,追趕頗為不易。據《每日財報》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5月末,頭部10家理財子公司管理規模占行業31家理財公司整體的68.35%,青銀理財則是排名第24位。
根據前不久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今年上半年我國理財公司存續規模達30.6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青銀理財不僅跑輸行業大盤,而且存續規模還出現罕見縮水情況,其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青銀理財存續規模達1894.8億元,較年初下降4.94%,是少數規模下滑的理財子公司之一。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樣為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的蘇銀理財、杭銀理財,存續規模在今年上半年增速均超17%,上銀理財也超9%,市場結構在集中上行,而青銀理財卻在同步失速。
固收強勢發力但規模下滑,權益類較為孱弱
作為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青銀理財強于固收,權益發展緩慢。
從新發產品來看,今年上半年青銀理財新發產品全都為固定收益類,共計228只,較上期增加了15只。雖然發行產品數增加了,但是金額卻有所下滑,總計達2451.38億元,較上期2771.25億元縮減了11.54%。而今年上半年其沒有發行任何權益類產品,要知道上年同期青銀理財還發行過兩款相關產品,金額總計達1.01億元。
存續產品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青銀理財固定收益類存續產品總計達670只,占比高達98.82%,較年初提升0.73個百分點,同樣的,此類型產品存續規模也有所下降,為1892.73億元,較年初縮減了4.83%,這也是影響今年上半年青銀理財整體存續規模下滑的一大原因。
另一大原因則是混合類產品表現也不及預期,存續規模急劇下滑。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銀理財混合類存續產品共計有6只,較上年末減少了5只,占比從1.62%降至0.88%;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降至僅有的1.04億元,較年初大幅下滑了69.27%,占比0.05%,減少了0.12個百分點。
而與之形成對立面的是,雖然同期青銀理財權益類產品數量與年初持平,均為2只,但權益類存續規模卻實現較好增長,達1.0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07%,這顯示出權益類產品依舊有不少的增量空間可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國理財網信息顯示,上半年規模增長較大的城商行理財子權益和混合類產品數量相對較多。比如,截至8月18日,蘇銀理財存續的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共有51只;寧銀理財共有18只;杭銀理財則是19只;南銀理財有11只。相比之下,青銀理財共計才只有3只。
從產品資產持倉情況來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青銀理財全部產品穿透后總資產達1978.48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0.24%。
其中,固收類產品穿透后總資產達1669.69億元,較上年末的1853.81億元減少了184.12億元,降幅達9.93%,所占全部產品總資產的比例高達84.39%。
權益類產品穿透后總資產為40.7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占比從1.81%提升至2.06%。
其他類型產品(包括公募基金、代客境外理財投資QDII),穿透后總資產268.07億元,較年初下降13.67%,占比雖也有所減少至13.55%,但該公司近一年半其他類資產占比明顯高于行業,穩定維持在10%以上。
從以上數據對比可見,青銀理財非常重視固收類資產投入力度,同時近年來又加大了其他類資產配置,反而在權益類資產上稍有不足。而這也并不意味著青銀理財的固收業務穩了,相反,其已經開始面臨挑戰。
首當其沖的就是源于市場端壓力。受股市上漲引發的“蹺蹺板效應”和利率持續走低疊加影響,債市出現一定調整,純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降幅尤為明顯,其“穩定票息收益”的屬性正面臨挑戰。
也正因如此,在個人客戶中(截至2025年6月末,理財市場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數量為1.34億個,占比98.66%;機構投資者數量占比小幅增長,數量為182萬個,占比1.34%),不少投資者開始轉為權益或“固收+”的傾向更加明顯,希望博取更高的收益率。
這一點,在《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中也能得到印證。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 33.56%。不過,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風險偏好為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增加了1.25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目前青銀理財占比極低的權益類產品,與增長較快的進取型投資者數量形成剪刀差,意味著其較少產品供給可能無法較大程度上覆蓋這部分客戶較為激進的投資需求。
同時,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青銀理財可配置的高收益、低波動權益資產占比較小,加劇了“資產荒”,在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仍較低的情況下,“資產荒”一方面會拉低自身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另一方面也致使其資產配置趨同,產品收益率與競爭者相差不大,未能形成差異化優勢。
業績有所承壓,高管換防潮一波接一波
青銀理財成立于2020年,是由青島銀行出資10億元設立的全資理財子公司,這給予了其在固收與基金類產品上的天然優勢。
但靠山亦成約束。股東體系帶來的穩定性,疊加高管團隊的保守風格,使青銀理財在布局權益類賽道上顯得較為遲緩。如今看來,這種“守正有余、攻勢不足”的戰略傾向,或也給業績帶來一定承壓。
從經營態勢觀察,青銀理財近三年呈現階段性發展瓶頸。以完整運營年度2021年為轉折點,該公司當年實現6.16億元營收規模,對應凈利潤達4.08億元,形成階段性業績峰值。此后業績表現進入調整期,2022至2024年間,年度營收分別錄得5.68億、5.28億、5.50億元,始終未能突破2021年高位水平;同期凈利潤持續承壓,三年數據分別為3.45億、2.99億、2.97億元,呈現逐年遞減態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青銀理財實現營業收入0.8億元,凈利潤達0.34億元。
這種增長乏力的表象背后,存在雙重制約因素:其一,青銀理財營收規模持續在5-6億元區間震蕩,缺乏向上突破的動力;其二,行業監管導向下的費率優化政策持續推進,要求金融機構減費讓利,這或對其凈利潤構成顯著影響。所以,在當下理財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青銀理財正面臨收入結構優化與盈利能力提升的雙重挑戰。
同時,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作為青島銀行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青銀理財可能受行業限薪影響,部分核心人員在激勵、晉升、授權等層面存在現實掣肘,由此高管變動非常頻繁。
具體來看,青銀理財自2020年成立后,高管團隊經歷多輪調整。該公司首任董事長由青島銀行副行長劉鵬兼任,總裁為投資經驗豐富的王茜(曾任職高盛、瑞士信貸,青島銀行期間主導資管與金融市場業務),形成"副行長統籌+精英把控業務"的穩定格局。
2023年開始發生變局,當年11月王茜接替劉鵬升任董事長,劉鵬仍保留黨委書記一職。同時,總裁職位由時任總裁助理唐建卓代行。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3個月后,王茜閃電離職,轉戰匯華理財出任總經理,董事長職位空缺期間,不得不由此前首任董事長、母行副行長劉鵬繼續代行職務。
最終在2024年7月,時任青島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趙煊,獲批接任成為青銀理財新董事長,任職至今才剛滿一年。與此同時,彼時青銀理財總裁職位仍空缺,在唐建卓“代理”半年后,2024年5月,其雖被獲批擔任董事、副總裁(主持工作),卻并未直接獲得總裁任職資格,仍代理履行,直至如今離任也未能如愿升遷。
不過,在青銀理財總裁已空缺近兩年之久后,目前終于迎來了杜杰補位,隨著其即將履新,該公司總裁也將結束長期空懸局面。根據履歷,杜杰長期服務于青島銀行旗下金融市場條線,涵蓋債券交易、流動性管理及同業業務。
除了上述核心高管變動之外,青銀理財高管調整未止于此。就在去年唐建卓被核準為副總裁當月,青島監管局批復顯示,分別核準李振國、劉文佳、于青3名青銀理財董事的任職資格,同時核準王文靜為董秘、毛克首席合規官的任職資格,從而完成一系列新舊更迭。
人事動蕩之下,青銀理財的產品迭代與管理思路趨于保守也很正常,但內部多名業務條線負責人快速更替,會削弱內部協同與外部市場響應能力,戰略執行效率受損,戰略落地也缺乏連貫性,從而影響市場對其專業性與穩定性的信心。
只能說,目前青銀理財雖已成立五年,但人事布局和經營戰略仍還處在調整窗口期,接下來又會如何進一步發展,有待長期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