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積豪??? 編輯丨吳海珊
在美國關稅增加、國內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大企業正在進入軍全球南方市場。目前中國對該地區的出口額總計達到1.6萬億美元,較中國對美國和西歐合計1萬億美元的出口額多出50%以上。大量的貿易和投資幫助中國企業穩住了進入這些市場的通道。中國與全球南方前20大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平均接近于這些國家GDP的20%。?
中國與南方市場貿易快速增長
中國與全球南方的貿易增長速度顯著快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增長,尤其是自2018年美國提高對華關稅之后。在東南亞和南亞,中國對該區域2024年出口總額為7590億美元,與2015年的3730億美元相比,增長幅度超過一倍。中國對拉丁美洲和中東2024年的出口額分別在2640億美元和2190億美元。自2015年以來,中國從全球南方國家進口的商品也增長了一倍多,達到1萬億美元。目前,全球南方國家貢獻了中國對全球貿易順差的一半以上(54%),而美國和西歐的總份額占比分別為36%和23%。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不只是在借道全球南方做轉口貿易,而且也越來越多的在當地生產。這需要對當地經濟進行投資,包括在制造業產能、基礎設施、支持服務和工人培訓等方面。盡管在這些市場中的投資存在較大的執行風險,但在關稅時代,這些投資可能會持續下去,這不僅是為了避開新增關稅或獲取資源,更是為了開發終端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以東南亞為例,過去十年,中國企業在該區域的前四大貿易伙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投資增長了四倍,年均達到88億美元,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產品、科技產品和電動汽車的生產制造。這些投資通常需要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配套支持,這使得這些行業成為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二大接受領域。?
新的全球商貿秩序正在形成
新增關稅激勵中國企業去尋找擁有拉動性因素的市場,如提供便利政策或對華商貿關系深化中的國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近年來簽署的多項自由貿易協定為企業進入這些市場提供了便利。中國政府近期表示,“全球南方的崛起壯大代表著時代潮流和發展方向”。這一觀點在許多大型中資企業的核心戰略和規劃中得到了體現。?
中國企業在全球南方市場的發展也得到一些本地因素的支持,尤其是當企業的目標與當地優先發展目標一致的情況下。例如,在南亞和東南亞市場,得益于該地區能源轉型的推動,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迅速提升市場份額。在過去三年中,中國汽車制造商在馬來西亞的銷量增長了13倍,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銷量翻了一番,在印度和越南的銷量增長了50%以上。?
除了汽車行業,中國領先企業在積極進軍全球南方市場的其他許多行業,包括家電、工程建筑、機械設備、建筑材料、消費品和服務等,以獲取比國內市場更為強勁的增長機會。?
當然,進入新市場也伴隨著諸多挑戰。除了面對新客戶,企業需要應對不同運營環境和法律體系以及不太熟悉的交易對手,還可能面臨更多的監管風險。由于全球南方市場的許多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擔心中國企業可能以過低的價格出售商品,以取代當地競爭對手或解決自身產能過剩問題,一些國家的監管部門已經加強了對這些風險的審查,并且可能更傾向于采取行動。這增加了企業受到監管處罰或反補貼稅的可能性。?
總體來看,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多元化戰略或許是應對關稅時代高度不確定性的少數可行方法之一。雖然進入新市場會面臨新挑戰,標普全球認為,為了尋求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和比國內更強勁的增長機會,中國企業將繼續進軍全球南方。這可能帶來新的全球商貿秩序。在這種新秩序下,南南貿易將成為重心,而中資跨國公司將成為關鍵參與者。?
(作者為標普全球評級大中華區企業信用研究首席分析師。嘉賓觀點僅代表本人,不代表本刊立場。注:全球南方”定義為勃蘭特線“Brandt Line”以南的國家,包括南亞和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中亞和東歐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