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度 來源 / 節點財經
國產美妝“一哥”珀萊雅,即將成為首個“A+H”本土美妝企業?
2017年11月15日,杭州珀萊雅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市場敲響上市鐘聲,首日開盤即頂格上漲44%,以22.09元/股的價格封住漲停板,總市值一舉突破60億元。
彼時,這家從浙江蕭山起家的國貨美妝企業,憑借“珀萊雅”品牌,在國內美妝市場撕開一道口子,資本市場更是將其視為“國貨美妝崛起的標桿”,寄予“沖擊國際品牌”的厚望。
八年時間,足以讓一家企業完成從“黑馬”到“龍頭”的蛻變,也可能讓其陷入增長瓶頸。2025年9月9日,珀萊雅A股股價停留在82.71元/股,總市值327.54億元——看似較上市初有顯著增長,但相較于2023年135.22元的歷史高點,股價跌幅已超37%,市值蒸發超198億元,這一規模相當于2024年3個“彩棠”(珀萊雅旗下增長最快的子品牌)的營收總和。
就在市場圍繞“珀萊雅是否陷入增長天花板”的討論愈演愈烈時,2025年8月26日晚間,珀萊雅官宣“擬發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告,計劃成為首個實現“A+H”上市的本土美妝企業。
擺在珀萊雅面前的,是一把雙刃劍:
一邊是持續領跑的數據——《化妝品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珀萊雅以53.62億元營收領跑中國美妝市場,剝離非化妝品業務后,其護膚品類市占率較第二名高出2.3個百分點,“國內一哥”地位看似穩固;另一邊卻是港股市場對消費品企業的“估值壓制”——2025年以來,港股美妝板塊平均市盈率僅18倍,遠低于A股化妝品板塊28倍的均值,甚至低于珀萊雅當前A股25倍的動態市盈率。
一個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浮出水面:在A股市值縮水近200億、主品牌陷入“五年首負”的困境下,珀萊雅為何執意選擇港股上市?其引以為傲的“國內營收榜首”優勢,在更看重全球化能力與研發壁壘的港股市場,能否打動國際投資者?這場看似“雙線布局”的資本操作,究竟是突破增長困局的主動出擊,還是業績壓力下尋求融資的無奈之舉?
01 業績陷入增長難題:主品牌失速,子品牌難扛大旗
珀萊雅的業績困境,已經露出些許端倪。2025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營收53.62億元,同比增長7.21%;歸母凈利潤7.99億元,同比增長13.8%——這組數據看似“正增長”,但與2024年同期37.9%的營收增速、40.48%的凈利潤增速相比,近乎“腰斬”的下滑幅度,直接暴露了其增長動力的衰減。
從行業視角看,美妝行業經歷2020—2023年的線上流量紅利爆發期后,2024年起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市場整體增速從兩位數降至個位數,珀萊雅作為頭部企業,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但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其核心增長引擎——主品牌“珀萊雅”已陷入停滯。2025年上半年,主品牌營收39.79億元,同比微降0.08%,這是近五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打破了此前“主品牌穩增長、子品牌補增量”的戰略平衡。
《節點財經》看來,珀萊雅主品牌失速的核心原因,是珀萊雅長期依賴的“線上流量+低價促銷”模式效果減弱。過去兩年,依賴線上渠道的美妝品牌流量成本普遍上漲30%~50%,抖音、天貓等核心平臺的單客獲取成本(CAC)從2023年的80元/人升至2025年的120元/人,而珀萊雅過往通過“大促滿減”“買一送一”吸引的用戶,多為價格敏感型群體,在流量成本攀升后,“促銷拉新”的投入產出比(ROI)從2023年的1:3降至2025年的1:1.5,陷入“不促銷就沒銷量,一促銷就沒利潤”的循環。
為了破解主品牌困局,珀萊雅近年來大力推進“多品牌矩陣”戰略,試圖復制國際美妝巨頭歐萊雅“全品類、全價位”的成功路徑。從數據看,子品牌確實展現出增長潛力。2025年上半年,彩妝品牌彩棠營收7.05億元,同比增長21.11%;洗護品牌Off&Relax營收2.79億元,同比激增102.52%。但問題在于,這些子品牌的規模仍過小——2025年上半年,所有子品牌合計營收占比不足25%,僅能覆蓋主品牌0.08%的營收下滑缺口,遠未達到“扛起增長大旗”的程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子品牌的高增長同樣依賴“高營銷投入”。2025年上半年,珀萊雅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3.64%,遠高于營收增速,銷售費用率攀升至49.59%,創歷史新高。其中,Off&Relax為了在抖音打開市場,僅2025年Q2就投入1.2億元用于達人合作與直播帶貨,占其同期營收的43%;彩棠為了對標花西子,在天貓“618”期間投入0.8億元用于國風營銷,最終雖實現營收增長,但凈利潤率僅8%,遠低于主品牌15%的凈利潤率。《節點財經》看來,這種“高投入換增長”的模式,不僅未能緩解公司利潤壓力,反而加劇了“營銷依賴癥”。
02 “雙十戰略”落地難:挑戰海外市場,研發短板成短板
2025年4月,珀萊雅在成立20周年之際提出“雙十戰略”——未來十年躋身全球化妝品行業前十,這一愿景看似雄心勃勃,但從當前落地進度看,卻面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困境。
從階段性成果看,珀萊雅確實具備了沖擊“全球前十”的基礎:2024年營收突破百億,達107.78億元,成為首個營收破百億的國貨美妝上市公司;2023—2025年連續三年在天貓“雙11”“618”大促中登頂美妝行業第一,主品牌“珀萊雅”的知名度已躋身國內護膚品牌TOP3。
但《節點財經》看來,要進入全球前十,珀萊雅必須突破兩大核心瓶頸:海外市場拓展與研發能力提升。
先看海外市場。
當前,珀萊雅的海外業務規模仍然較小,且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市場,與歐萊雅“海外營收占比70%”、雅詩蘭黛“海外營收占比80%”的全球化布局相去甚遠。
珀萊雅在東南亞市場的拓展已顯露“水土不服”。當地消費者更偏好清爽質地的護膚品(如啫喱、乳液),對產品香味的接受度集中在“椰香”“花香”等本土氣味,而珀萊雅初期出口的“雙抗精華”“紅寶石面霜”多為滋潤型質地,且香味偏歐美調,導致市場接受度低,2025年Q1在印尼、馬來西亞的銷售額僅分別為0.3億元、0.2億元,遠低于預期。
而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珀萊雅面臨的挑戰更大。
一方面,歐美市場對化妝品的法規要求極為嚴苛,僅成分安全性認證就需投入0.5億-1億元,且認證周期長達1~2年;另一方面,歐美消費者對品牌的“歷史積淀”要求極高,雅詩蘭黛、蘭蔻等品牌已深耕當地市場數十年,珀萊雅作為“新入局者”,若無法在產品差異化上突破,很可能陷入“投入大、回報低”的陷阱。
再看研發能力,這更是珀萊雅“雙十戰略”的短板。
《節點財經》發現,長期以來,珀萊雅以“營銷驅動”著稱,研發投入占比始終偏低。2022—2024年,研發費用率均在2%左右,2024年研發費用2.1億元,占營收比例僅1.95%。
對比同行業選手,2024 年貝泰妮全年研發投入達到 3.37 億元,占營收比重 5.87%,華熙生物2024 年研發投入 4.66 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 8.68%。
研發投入的差距,直接體現在產品競爭力上。
雅詩蘭黛擁有“小棕瓶”中的獨家成分“律波肽”,歐萊雅擁有“黑繃帶”中的“玻色因”,這些經過長期基礎研究的專利成分,不僅能為產品功效提供強支撐,還能構建起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而珀萊雅雖推出“雙抗精華”“紅寶石面霜”等爆款產品,但核心成分多為外購,缺乏自主研發的專利成分,產品差異化優勢薄弱。
若珀萊雅無法在研發上實現突破,即便通過營銷短期打開海外市場,也難以長期留住消費者,雙十戰略恐淪為口號。
03 A股信心受挫:市值縮水+高管減持,港股上市難破信任危機
珀萊雅選擇在此時沖擊港股,一個重要背景是其在A股市場的“信心流失”——股價下跌、市值縮水、高管減持等多重因素疊加。
從股價表現看,珀萊雅的A股股價走勢與業績增速高度綁定。2023年,公司營收89.05億元,同比增長39.45%,歸母凈利潤11.94億元,同比增長35.6%,業績高速增長推動股價攀升至135.22元的歷史高點,動態市盈率一度高達50倍;但2025年上半年業績增速放緩后,市盈率回落至25倍,股價也隨之下跌37%,市值蒸發超198億元。
而宏觀經濟環境與行業競爭加劇,進一步加劇了股價壓力。《節點財經》看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消費者對美妝這類非必需消費品的支出趨于謹慎,國內美妝市場整體增速從2023年的12%降至2025年的5%。同時,國際品牌加速下沉,國內新興品牌不斷涌現,珀萊雅的市場份額面臨雙重擠壓。
更讓投資者不安的是“高管減持”風波。
Wind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珀萊雅的高管和股東通過減持累計套現超過50億元,這一金額相當于公司2016-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的總和。其中,創始人兼前總經理方玉友減持最為頻繁,累計減持金額超41.5億元,持股比例從創業期的24%降至2025年的15%。盡管公司解釋稱“減持是股東個人資金需求”,但在業績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高管減持極易被解讀為“內部人士對公司未來信心不足”,導致投資者跟風拋售,形成“減持-股價下跌-更多減持”的循環。
在這樣的背景下,珀萊雅沖擊港股的決策,引發了市場對其“融資動機”的質疑。截至2025年6月末,珀萊雅賬面貨幣資金達12.47億元,資產負債率僅30%,資金狀況較為充裕,并非“缺錢上市”。
有投資者在股吧質疑:“一邊大手筆分紅(2025年上半年分紅3.15億元),一邊赴港融資,到底是為了國際化,還是為了給股東提供更多減持渠道?”
對于珀萊雅而言,港股上市或許能為其帶來短期的資金支持與國際化曝光,但要實現“雙十戰略”、真正躋身全球美妝前十,最終仍需回歸核心競爭力——在研發上突破技術壁壘,在海外市場找到差異化定位,在品牌矩陣建設上實現“量質齊升”。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