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上半年,城商行穩定成長的秘訣在哪?
文:向善財經
隨著各家銀行半年報披露完畢,財報季暫且告一段落。
上半年,行業息差承壓,不少城商行業績表現出很強的韌性,我們不妨選出幾家有代表性的城商行業來研究。
蘇州銀行:在凈息差環比去年下降5個BP的情況下,上半年營業收入65.04億元,同比增長1.81%,實現歸母凈利潤31.34億元,同比增長6.15%。
杭州銀行:經過5月份大漲,上半年業績依然高歌猛進。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收超過200億,同比增長3.90%,凈收入130.90億元,同比增長9.38%,歸屬凈利潤116.62億元,同比增長16.66%。
南京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8.64%;歸母凈利潤126億元,同比增長8.84%,是萬億資產規模以上銀行里,營收、利潤增速表現最亮眼的銀行。
長沙銀行勢頭雖然沒有江浙地區的城商行那么猛,但營收超過130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5.05%,來到43.29億。
客觀看,息差承壓傳導到財務端,中間業務增長存在壓力,在行業凈息差同比下降14個基點的現實下,城商業實現穩增的業績,實屬不易。
半年報增長的背后:經營增長之路殊途同歸
城商行的增長,內核是經營增長。扎實的資產質量,是經營增長的前提。
我們以杭州銀行為例。
一方面,不良率常年保持在1%以下的極低水平,撥備覆蓋率超過500%,風險抵補能力很強;另一方面,資產規模依舊能實現穩定增長。
在風控上,杭州銀行通過“精準客戶選擇、組建專業團隊、數據賦能、常態化結構調整”四大風控措施,始終把不良率控制在低位。
資產質量穩定筑基之下,業務端就有了更多成長空間。
數據顯示,至2025年6月末,杭州銀行資產總額突破2.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83%,存貸業務雙增。
與存貸款業務增速相比,更亮眼的是中間業務。
財報顯示,上半年,財富管理業務的驅動下,杭州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10.78%,其中,杭銀理財規模突破5000億元,較年初增長17%。
如果說過凈息業務更多的是“靠天吃飯”,那么中間業務增長,就是妥妥的經營增長成果。
與杭州銀行相似,蘇州銀行方面,資產質量也是一個“穩字當頭”。
整體來看,“不以風險換增長”的策略貫徹得很深入,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蘇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83%,與年初持平。備覆蓋率高達438%。
在風控方面,蘇州銀行構建了“全口徑、全覆蓋、全流程、全周期”風控體系,并且積極加大核銷不良貸款力度。上半年,核銷金額達到9.5億元,及時化解風險。
穩健的資產質量,給了業務端足夠的增長韌性和空間。
所以,上半年,蘇州銀行資產總額7549.7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12.60億元,增幅8.83%。歸母利潤同比增長6.15%,成績頗為亮眼。
增速最亮眼的,同樣是中間業務。
上半年,蘇州銀行代理類業務和投融資業務的爆發,推動了非息收入增長。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蘇州銀行管理個人客戶金融總資產(AUM)超3900億元,私人銀行客戶數較年初增長19%。
一方面,通過優化資產端和負債穩住了凈息差,凈息收入穩步增長。另一方面,非息收入的增長,顯示出經營韌性。
再來看南京銀行和長沙銀行。
上半年,南京銀行資產總額突破2.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6%,規模、增速沒的說,妥妥的第一梯隊。
進一步來看,南京銀行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經營子公司的增長以及負債成本的控制。
上半年,南銀理財管理規模達5,432.57億元,較年初增長14.74%,南銀法巴消費金融營業收入27.40億元,同比增長33.75%。
可以說,子公司的“財管+消金”雙輪驅動,讓南京銀行頂住了息差壓力。同時,南京銀行也在進一步控制負債成本,上半年,銀行存款成本率較2024年全年下降23個基點。
長沙銀行與南京銀行不同。
一是,信貸增長主要來自于對公業務,二是相比南京銀行,長沙銀行的非息收入驅動增長的特征更明顯。
數據顯示,上半年長沙銀行:非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11.78%,投資收益同比激增118.82%,非息業務成為拉動上半年業績的重要力量。
據天眼查APP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其資產總額達到12473.8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78%;發放貸款和墊款本金總額6026.9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56%。
至此,幾家城商行上半年的增長圖景越發清晰:存貸業務支撐資產規模,非息業務為增長注入動能。
增長之路殊途同歸,接下來行業性的凈息承壓還會繼續,非息收入可能會成為銀行未來價值成長的重要基本面。
增長破局,財管業務或是下個必爭之地?
非息業務中,重要的增長動力之一就是財管業務。
比如,新晉“城商行一哥”江蘇銀行的策略就是,以“做大零售業務,聚焦財富管理”為戰略目標,把財富管理看作是未來的一個突破點。
對于其他城商行而言,這未必不是一個新增長方向。
一來,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市場上還有很多的財管需求有待進一步挖掘。
二來,如果撇開同樣深受外部環境影響的投資收益等領域,中間業務收入無疑成為最體現銀行自主經營能力的部分。
換句話來說,如果凈息差的壓力會長期存在的,那么以后能拉開利潤差距的只有通過更深度的客戶經營。
這一點,與“大財富管理”業務的建設密切相關。
特別是對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低成本、穩定回報的財富管理業務,才是更有可能性的成長方向。往小了說,發力財管業務,有助于幫助緩解息差下滑帶來的壓力,往大了說,可能會成為未來銀行估值修復的重要錨點。
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也有類似的觀點。
他認為,隨著存款利率等無風險收益逐步下降,居民對理財、保險、基金及直接投資的配置意愿正在增強,這也為銀行帶來了新的資金流入。
“未來,這三股推動銀行估值修復的力量仍將持續,且增量規模會不斷擴大。”陳信健說。
實際上,在財管業務上,很多頭部的城商行早就在積極布局。
還是拿杭州銀行來說,上半年,杭州銀行的非存款資產占比超過了50%,4386億的理財產品規模,也表明財杭銀富管理業務實力。
財管業務追求的是來自“管理”的服務收益。前者核心是風險控制,后者則真正考驗一家銀行的投顧實力與服務體驗。
換言之,能做好這塊業務的,還是需要風控能力強,服務能力強。
拿杭州銀行來說,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精準把握客戶財資管理痛點,以需求為導向創新突破,打造出一系列特色服務。
比如,打破傳統銀行資金管理邊界,通過“客商管理智能化+供應鏈融資多元化”,將上下游客商管理納入司庫服務范疇,建立起產業金融服務生態。以財管入局,幫助企業用上金融科技,用好金融科技。
實際上,銀行零售業務的第一大板塊——零售信貸賺的是現在利息差的錢。而財富管理業務,走的就是低成本的負債戰略,賺的是未來“投資”管理的錢。
后者,能支撐起未來業績的成長性,但其實更考驗團隊能力水平和經營能力。
比如,有的投顧團隊人員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內部響應流程復雜,客戶獲取投資建議需經歷多層審批,體驗較差;
還有的受傳統銷售文化影響,服務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不同客群的差異化需求——高凈值客戶需要更復雜的綜合方案,大眾客戶則傾向于清晰簡潔的產品。
正因如此,即便部分銀行已在組織架構上完成了零售轉型,大財富管理所帶來的中收仍然未能完全填補零售信貸收入下滑留下的缺口。
但值得樂觀的是,這條路徑已被證實是可行的。
縱觀各家上半年財報,正通過財富管理業務展現出逆周期增長的能量,這也為整個行業指明了可延續的發展方向——它仿佛成為銀行業穿越經濟波動的一艘“諾亞方舟”。
既然如此,只要堅定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銀行業是否也即將迎來下一個復蘇階段?
這一點,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