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潤啤酒半年報背后:“啤+白”還是一步好棋嗎?
文:向善財經
近日,華潤啤酒發布了未經審計的半年報。
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收239.42億元,同比微增0.8%,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大幅增長23%,達到57.89億元。
毛利率方面,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2個百分點至48.9%,利潤、毛利率創下新高。整體業績看起來不錯,利潤表現也可圈可點。
不過細看之下,這份亮眼半年財報里亦有隱憂。
深扒了一下這份半年,不難得出一個判斷:華潤啤酒半年報的增長大多是有啤酒業務推動的,白酒業務壓力依然存在。
看數據:上半年白酒營業額7.83億元,上年同期為11.84億元,同比下降33.8%。
華潤啤酒曾經引以為傲的白酒業務,似乎反倒是成了“拖累”。接下來,“啤+白”戰略,是不是該變一變了?
白酒進入深度調整期,華潤啤該不該“守成”?
當下的華潤啤酒,正處在調整的關鍵期。
今年6月底,華潤啤酒公告稱,因有意投入更多時間于個人安排,侯孝海決定辭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
天眼查APP公司主要人員顯示,目前趙春武已代任公司董事會主席。
對于華潤啤酒的未來,代任董事會主席趙春武已經給出方向。他明確表示,將繼續把高端化作為首要戰略,同時深化“啤酒+白酒”的雙賦能模式。
換言之,延續“啤+白”戰略,是趙春武給后侯孝海時代,華潤啤酒定下的調子。
暫代董事會主席的工作期間,趙春武延續過去的戰略看起來其實沒什么問題。畢竟,老領導辭任,正式董事會主席一職尚未塵埃落定,特殊時期求穩,也是“折中之道”。
只是,客觀來看,中報的業績表現似乎表明,此時的華潤啤酒,或許不該守成。
還是來看財報。
上半年,公司啤酒業務銷量約648.7萬千升,同比增長2.2%,啤酒業務未計利息及稅項前盈利為72.41億元,同比上漲13.7%。
利潤增長這么猛,得益于高端化的成功。
一方面,高端品牌喜力銷量突破兩成,老雪銷量同比增長超過70%,紅爵銷量增長翻倍。
另一方面,成本下降,毛利率提升。
中報顯示,上半年銷售成本整體下降了2.9%,其中啤酒業務的成本下降,帶動該業務毛利率推升至48.3%。增長、降本雙輪驅動,啤酒業務還是一以貫之的強。
“啤+白”戰略里,華潤啤酒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在于白酒。
與啤酒業務高歌猛進相比,上半年,華潤啤酒的白酒業務遜色很多。數據顯示,華潤啤酒的白酒業務,營業額7.81億元,同比減少33.8%,未計利息及稅項前盈利-1.52億元,2024年上半年為4800萬元。
自此,白酒業務由盈轉虧。
財報顯示,華潤白酒業務中,金沙酒業旗下的,大單品“摘要”貢獻營收接近八成。
其實,對于白酒大單品策略,市場上一直有不同的聲音。
白酒行業整體的承壓的周期下,大單品很難守得住價格。
以摘要為例,今日酒價數據,8月19日“摘要”(珍品)的批價較年初下跌超過80元,來到了372元一瓶。
其實不只是摘要,飛天茅臺散瓶批價也有下跌,前陣子八代普五批價更是下降了9.47%。茅五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白酒玩家。
有人說,中國的高端白酒市場,唯有“茅五”,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不無道理。白酒(尤其是中高端醬酒),要想賣得好,離不開長期的品牌、文化培育。
說白了,高端白酒是圈層化的生意,偏“奢侈品”邏輯,而非消費品邏輯。
因此,大單品“摘要”可能很難建立起長期的穩定價格體系。
只是,如今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禁酒令”之下,行業需求前景越來越不清晰。接下來,白酒行業深入調整周期,白酒業務似乎成了一塊兒“燙手山芋”。
“啤酒企業的白酒邏輯,說穿了都是To資本市場邏輯。”一位長期研究白酒行業的朋友說。
如果你去看2019—2024年華潤啤酒的股價走勢,不難發現,2021-2023那幾年的“白酒周期”正好對應華潤啤酒的高估值周期。
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道理很簡單,上個周期吃到了白酒高估值的紅利,未來的調整期就必須承受白酒業務的帶來的估值折損。
也因此,于華潤啤酒而言,啤酒業務越有活力,高端化越有成績,白酒戰略反倒顯得愈發沒有價值。
接下來,如果白酒行業的周期谷底還未顯現,華潤啤酒是不是需要剝離持續虧損的標的?
這可能是未來新任董事會主席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
168億的商譽面前,華潤啤酒需要一場蛻變
華潤啤酒業務雖然成績亮眼,但高端化的成果并非一勞永逸。
啤酒高端增長之外,華潤啤酒未來潛在的“雷”,可能在于168億的商譽。
金沙酒業之外,華潤啤酒曾經通過持股或控股方式,將山東景芝、安徽金種子酒業及醬酒企業相繼納入旗下。
擴張并購的確帶來了業績,估值,同時也帶來了168億的商譽。
如果白酒行業繼續上行,這些商譽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畢竟,未來白酒業務的想象力和盈利能力,足以覆蓋未來可能發生的減值影響。
可難就難在,白酒業務的增長問題,是個行業周期問題。
假如白酒這個行業這輪調整期是五年、十年呢?白酒業務如果將來繼續虧損,那么商譽要不要計提?怎么計提?
要知道,近五年來,華潤啤酒稅前利潤最高的2023年也只有70.78億。
所以擺在面前的問題是,如果未來有一天發生商譽計提,這個“雷”怎么拆?這恐怕很考驗未來新任領導的智慧和能力。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宜早不宜遲。
一來,白酒行業雖然艱難,但華潤啤酒業務不是沒有價值,如果這個時候壯士斷腕出售白酒業務,可以談個好價錢,再加上啤酒業務增速亮眼,也能最大減少市場短期波動的影響。
二來,白酒業務太牽扯精力。
2024年初,魏強接任金沙酒業董事長,9個月后卸任。7月,金種子總經理何秀俠提交辭呈,金種子酒的頹勢依舊難以扭轉,此外,華潤啤酒入主以來,金沙酒業歷經三任董事長、兩任總經理的更迭。
人事變動,往往意味著公司戰略變動。
這些年,旗下白酒業務板塊變動頻頻,是不是會影響集團公司對啤酒業務的資源、精力投入?這些都是機會成本,都是要統籌考慮的問題。
特別是,啤酒業務還有增長動力的情況下,充分挖掘高端啤酒市場,可能比分散精力做白酒業務,更有價值。
如果深究華潤啤酒上半年的增長,就不難發現,這種增長是有紅利因素的。
上半年華潤啤酒的增長,其實有兩大驅動力。
一個是渠道。
華潤啤酒業務上半年的快速增長,與渠道紅利不無關系,上半年,與阿里巴巴、美團閃購、京東、餓了么、歪馬送酒等平臺達成戰略合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線上業務和即時零售業務整體商品交易總額(GMV)分別同比增長接近四成和五成。
什么意思呢?啤酒旺季,外賣平臺們之間的補貼大戰客觀上促進了華潤啤酒業務的增長。
可問題是,即使零售的大戰能打多久?這種紅利增長能持續多久?
另一個是新消費趨勢的紅利。
除了傳統的產品線,華潤啤酒還推出了茶啤、果啤、青稞啤酒、海南啤酒等特色產品,還推出了高端產品“墾十四”。
這些產品,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也有更高的毛利率。
而且,這幾年,從蜜雪冰城到滬上阿姨,從茶百道到霸王茶姬,這些茶飲品類的崛起也表明,挖掘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消費需求,也是啤酒行業一個巨大的紅利。
雖然啤酒業務增長的結構性機會仍在,但能不能持續下去也是一個疑問。
數據顯示,上半年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產量同比下降了0.3%,換言之,啤酒的產量的大盤有下滑的趨勢。
另外,從場景端來看,啤酒的主要消費場景都集中在火鍋、燒烤、排檔、龍蝦店,這些都是大眾化消費。
但餐飲行業的消費數據似乎也,并不樂觀。
從餐飲行業的變化來看,紅餐大數據統計顯示:上半年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餐飲行業景氣指數環比下降5.4%;二線城市環比下降4.6%;新一線城市環比下降2.1%。
下半年,餐飲行業的“涼氣”會不會傳到啤酒行業,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最后:
看完這份中報,我對華潤啤酒有更全面的認知。在我看來,這份中報,既是表彰,也是警醒。
華潤啤酒主業高端化成果斐然,經營能力、盈利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時,董事會主席職位暫時懸空,白酒業務又迎來戰略抉擇的關鍵節點。
行業結構性增長的潛力仍在,華潤啤酒對未來選擇也仍然在。
未來之路如何走下去,我們且行且看。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