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熟銀行起飛,等待“戈多”?
文:向善財經
近日,城商行“學霸”常熟銀行,交出了上半年的答卷。
作為首家披露今年半年報的上市銀行,其營收與凈利“雙位數”增長的表現,在區域性銀行中尤為亮眼。
財報顯示,該行實現營業收入60.62億元,同比增長10.10%;凈利潤19.69億元,同比增長13.51%。
近年來,商業銀行在貸款利率下行的市場環境下經營壓力凸顯,常熟銀行作為區域性銀行業績表現雖可圈可點,但看似迅猛的勢頭下,也透露著疲態。
天眼查APP顯示,雖然營收利潤都是雙位數正增長,但已經明顯放緩。數據顯示,其凈利潤增速從2022年的25.02%,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3.51%,營業收入增速也一路從2021年的16.31%,下降至10.10%。
資本市場方面,在銀行板塊波瀾壯闊的行情下,常熟銀行暫時跑輸行業大盤,截止8月19日,銀行板塊整體上漲了64.66%,而該行股價期間漲幅不到55%,顯著落后于行業整體漲幅。
當然,短期股價只能反映部分預期,不能反映長期價值。
只是回歸到未來增長上,常熟銀行依然面臨著異收減緩、零售乏力、不良攀升這三座大山。
//業績的AB面,低增長時代或將到來
落到具體業務,常熟銀行能夠實現雙位數增長,投資功不可沒。
具體來說,上半年投資收益為12.01億,同比增長了30.94%,這是繼2024年56.03%的增幅之后再次實現了高增長。
投資業務作為常熟銀行近年來少有的亮點,主要是在債券市場斬獲頗豐,受益于債券的大牛市,實現了高增長,投資收益在整體收入中的比重也由2024年的13.69%提升到了19.82%。
但是,債券不會一直牛下去,投資收益并不能當做基本盤,想要長期增長,還要靠業務的基本盤,但是有些偏科的常熟銀行,在異地收入、零售業務、不良資產方面都有隱患:
一、異收大幅減緩
財報顯示,到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在常熟以外地區的營業收入為40.32億,營收占比66.52%,撥備前利潤占比66.62%。
經統計,早在2021年常熟銀行在江蘇省內常熟以外異地分支機構的營收為37.82億,同比增速達28.5%,但到了2024年已經降為2.62%,今年上半年則下滑了3.18%至25.91億。
與此同時,江蘇省外地區(村鎮銀行)的收入增速也由2021年的25.22%降到了2025年上半年的6.6%。
對比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常熟銀行今年增長回落的主因或許就是異地收入的問題,其可挖掘的潛力已經不多了,甚至在省內已經開始出現了衰退的跡象。
從戰略層面看,常熟銀行的異地擴張,主要靠兼并整合,相對于傳統分支機構的設立運營模式效率無疑更高。
截至2024年12月,常熟銀行共有170家分支機構,常熟地區109家,常熟以外的江蘇省內地區61家,控股并投資管理34家村鎮銀行。
只不過,兼并整合的資源有限,省內負增長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外,快速兼并的背面,是居高不下的管理費用。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管理費用為20.95億,管理費率一直在35%左右,在上市商業銀行中處于較高水平。
二、零售乏力
在收入結構方面,常熟銀行兼收并購整合資源(主要是村鎮銀行)的大戰略,就決定了零售應該是其優勢項目。
事實也確實如此, 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的零售貸款共投放了1363億,占總貸款比重54.2%,產生了利息凈收入43.82億,是公司貸款19.77億的2倍以上。
也許是受經濟周期的影響,當下該業務也有些乏力,上半年貸款相比2024年末僅增長了1.01%,而早在2021年這一增速曾經高達32.29%。
此外,常熟銀行零售業務的高收益率也是維持較高凈息差的關鍵。以一季度為基準,常熟銀行2.61%的凈息差在全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排名首位。
但近年來,常熟銀行的零售業務受大環境影響也在不斷承壓,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由7.34%降至6.59%,再疊加貸款規模的放緩,導致上半年業務的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了4.92%。
這也是多年來常熟銀行零售貸款的利息凈收入首次下滑。
三、不良攀升
除了增長乏力,零售業務因為是吸收了多個村鎮銀行而來,其資產質量也值得關注。
從整體上看,在上市銀行中常熟銀行的不良率堪稱優秀,一季度0.76%的數據在A股上市銀行并列排名第二,上半年不良率數據與一季度持平。
但是,零售貸款不良率卻呈現上升趨勢。
截至2025年上半年,常熟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為1.02%,不僅高于整體不良率,較2024年末也增長了0.08%。其主要原因,是個人經營貸不良率大幅度抬升,由0.95%提升到1.13%。
當下,盡管常熟銀行的整體不良率依然不算特別高,但是其零售業務的整體風險已經開始攀升,按照常熟銀行略顯“偏科”的收入結構,可能是一個較大的隱患。
比如,有媒體報道,2月份,江蘇銀行以起始價3.47億元掛牌轉讓總規模70.9億元的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資產均為網貸產品,逾期時間約3年,涉及借款人33萬戶,平均未償本息余額約2.15萬元。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以常熟銀行的業務結構………
總的來說,這三點隱憂,其實就是一點,擴張過于依賴兼并,這就導致雖然看上去利潤營收都在快速的增長,但是管理成本、不良率都在攀升,而且過于依賴零售業務。
更為嚴峻的是,在零售貸款放緩的同時,其公司貸款業務增速也在逐步下滑,2025年上半年相比2024年增長了6.38%至955.8億,對比2024年的16.11%明顯下降。
這說明,常熟銀行并沒有及時調整業務結構來填補增長動能,以求形成第二曲線。
甚至,直到今年上半年,因為零售業務增長緩慢,公司類貸款規模才堪堪超越個人經營貸規模。
所以,如今的常熟銀行,應加快業務轉型,否則兼并整合的策略萎縮對業績的影響還將持續顯現。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常熟銀行,甚至是城商行來說,轉型都是個難題。
//城商行群體性放緩
上周,中國金監局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監管數據,其中城商行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06%。
據統計,和常熟銀行相似,幾年前以成長性組成的頭部城商行,比如成都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等銀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速。
其中一季度,上市城商行同比增速環比下降了3.6個百分點,在上市銀行板塊中增速下降最大。
那為什么城商行的業績增速下降這么多?
先說結論,多數城商行都是偏科選手,在資產質量客戶資源等方面受到地域的限制,轉型困難,難覓第二增長極。
對應城商行的三個隱憂,我們從業務結構、合規、風控三方面拆解:
一、業務結構
城商行是地方經濟的重要金融支柱,這是共識,但也正因此,地方的基建水平和其業績也緊密相連。
近年來,各地的基建逐步完善,基建項目減少,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需要城商行向著多元化的業務結構去發展。
但是大多數城商行受限于原有的業務結構,比如常熟銀行,整合的都是原來的村鎮銀行。所以對科技、互聯網、高端制造等當前熱門的行業觸達不到。
將來,城商行如何在當地發掘創新企業,優化升級業務結構就是增長的關鍵。
二、做好合規的基本功
城商行的規模普遍不大,又是地方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不僅關乎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影響著地方經濟的穩定與增長。
因為地方發生過不少村鎮銀行的合規問題,目前城商行,像常熟銀行又在不斷的并購這些村鎮銀行。
所以,在增長和合規之間,監管是不斷趨嚴的,城商行目前面臨著巨大的合規管理壓力。
2024年以來,金融監管趨嚴,多家城商行因信貸管理不審慎、資金空轉、存款數據造假等問題收到罰單。
但對規模較大,合規問題相對寬松的股份行相對而言又更有競爭力,此消彼長下,合規挑戰成為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風控是壓艙石
風控能力決定著一家銀行經營情況的穩健性,但近幾年,城商行是上市銀行中風險上升最快的板塊。
有數據統計,常熟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長沙銀行等頭部城商行的不良生成率均在0.74%以上,高于上市銀行平均水平(0.64%)。
綜合來看,頭部城商行不良生成率高于行業的原因和常熟銀行的問題十分相似。還是受限于業務結構,很多城商行在資產擴張中加大了高風險的零售、小微貸款比重。
例如,長沙銀行零售貸款比重從2014年的29%逐漸提升到2022年的40%。江蘇銀行小微貸款從2021年的4800億增長到2023年的6200億。
零售、小微貸款的市場大,收益率高,這是事實,也能夠彌補對公業務盈利不足的缺點,從而形成相當客觀的凈息差。
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零售、小微用戶抗風險能力弱,在逆經濟周期的情況下,形成壞賬會飆升。
所以,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如何把控好風險,這對所有的城商行來說,都是眼下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目前包括常熟銀行在內的城商行,在經歷過一波債券市場的牛市之后,雖然利潤增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本質上,業務結構,風險控制等方面依然落后于更先進的股份行。
另外,對常熟銀行來說,并購不是沒有邊際的,在紅利過后,風控、合規依然是橫在增長前面的難題。
最后,從儲戶的角度出發,存銀行還是求個安心,常熟銀行這樣通過向下大量兼并整合的銀行就更需要加強管理。
在增長方面,打破對原有路徑的依賴,加強科技投入,可能是常熟銀行突圍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