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的最終目的是讓物理世界更美好?!?
制造業如何轉型升級,走向更美好未來,剛剛結束的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給出了答案。
先來看一組數據。
AI藍媒匯簡單計算了一下,在24日上午兩小時零八分鐘的高峰論壇中,12位專家、企業家共計26355字的演講中,提到“制造”114次,提到“實體”7次,提到“工廠”27次,提到“中小微”30次。
而統計出上述精準數據需要多大的工作量?從視頻到文字的轉譯,再逐一校對、檢索、統計,傳統經驗之下大約需要3-4個人,兩三天的工作量。
這樣的數字有意義嗎?如果按照上面的投入產出比來說,確實毫無意義。但眾所周知,我們告別上述這種工作方式少說也有五六年了,熟練應用辦公軟件的用戶都再清晰不過,現如今統計這樣一組數據只需一個人、一臺電腦、一個轉譯軟件,全程用時不超過10分鐘。
算力的進步對統計工作的助力是難以想象的提升,當投入產出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過去被認為是邊緣化的“數據”,或許就變得有意義了。
如果有必要,我們甚至可以在短短幾十秒鐘統計出這些演講者說了多少個“啊”,眨了幾次眼,誰在說話的時候喜歡揮舞右手,而誰能在演講全程保持身體晃動幅度不超過15度……
如果誰真的花費經歷去統計上面這些數據,那是真的無聊。但不可否認,我們當下的數字產業已經具備支撐這種“無聊”的強大能力。
你也不必質疑這些數據到底有什么用,因為技術研發的能力,從來都是跑在人類想象力的前面。
這就是算力升級的魅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曾在他寫的《再現》中說,“數字經濟,就是算力經濟?!?4日世界智能大會的現場,他也“再現”了這句話。
王堅在現場也提出了一組數據:“天津有多少個儲油罐?”這個問題問的似乎毫無邏輯,純粹是一時好奇,但令王堅沒有想到的是,算力的提升沒有追問“意義”,而是直接給出了答案。
“天津當地直接讓我看到,天津有511個風力發電機,將近1400萬平方米的太陽能發點面積,2507個儲油罐?!彼@訝于這些數據分散在不同部門,統計難度不小,能這么快速看到結果,自然源于算力的巨大進步。
誠然,無意義的計算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炫技”,但正如歷史上每一次技術變革的動因都來源于“無意義”,人類的想象力從來都不是阻擋技術發展的理由。
你只需要知道,當下我們的算力已經發展到超越人類能想象的“意義”范疇,就夠了。
而這,僅僅是開啟智能制造美好藍圖的第一步。
對普羅大眾來說,知道這“炫技”的第一步確實夠了。但對于智能產業的眾多從業者來說,即便再不想面對,也不得不思考“意義”二字。
從“數字”到“數字經濟”,多出來的兩個字意味著從概念到應用、從實驗室到市場、從理想到現實。
算力的提升究竟能創造什么樣的價值?AI的發展究竟能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產業從業者何時能從夜以繼日的研發投入中收獲物質回報?
三個問題,是盤旋在整個智能產業頭上的三座大山。
還是要從場景入手。曠視科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360集團、東軟集團、中國聯通等,不約而同地圍繞這個問題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在智能大會上展示了兩個“場景”:
“左面是浙江電機類的龍頭型電機企業,三條生產線基本都是純自動化的生產車間?!倍@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亮點在于,數字技術在對傳統車間進行改造的時候并沒有全盤應用新設備,而是在原來的設備上疊加了柔性化機械臂和搬運機器人。協助工廠以相對較小的改造成本,完成了智能化升級,“整體效率提高了近60%?!?/p>
另一個場景發生在上海一座亞洲最復雜的服裝企業。“里面應用了200多種不同的機器人,曠視擁有的核心能力是群體智能,我們的操作系統能夠把不同的機器人協同起來,提高效率。”印奇介紹,“這個工廠原來需要1200名倉儲搬運工人工作,改造完只需200名,極大緩解了工人短缺的壓力。”
提升傳統制造業生產效率,緩解工廠用工難壓力,這確實是目前能夠想到智能制造最直觀、樸實的樣子。
聯通的“場景”似乎更大一些,他們為天津港裝上了智能手臂。
“中國聯通在天津港打造了5G全聯接碼頭,操作人員身處碼頭中控室,就可以遠程控制岸橋吊車,讓裝卸區的機械手臂有序運轉?!敝袊撏ǘ麻L劉烈宏在智能大會介紹到,“過去一臺吊車配備一名司機在高空一待就是12小時,如今一名工作人員就可以遠程控制多臺吊車,不僅安全性更高,而且作業效率提升20%,人工成本減少60%?!?/p>
劉烈宏給出的數據也確實得到了“甲方”的認證。天津港集團表示,在5G的幫助下天津港在設備自動化、碼頭智能理貨等七項指標方面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這其實,多少有些突破大眾認知。普通人對5G的認知還局限于能讓電影下載的速度快多少,能讓視頻連線的延遲降低多少等娛樂層面的想象。
但數字產業從業者其實更關心的是工業生產的效率能提升多少倍,中國制造業的水平能夠翻上幾個臺階。
甚至,若非此次世界智能大會,外界尚不能想象數字賦能下的工業生產已經跑贏C端市場,率先進入5.5G。“我們為工廠點亮智能產線,中國聯通攜手長城精工打造了全國首個5G-Advanced柔性工廠試點,基于5G升級版的泛在萬兆和千億聯接能力,率先進入5.5G工業制造時代。”
更加突破認知的“場景”還有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給出的稅務、金融、政府治理,東軟集團給出的智慧醫療,“當我們把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元宇宙技術都嵌入到全球5萬多臺大型醫療設備里,就能減少真人做手術之前的實驗,在元宇宙里做100次癌癥切除都不會有什么傷害,方案通過設計后再拿到臨床應用。讓鄉鎮里不僅擁有一個設備,還能擁有一個好大夫?!?/p>
正如曠視科技印奇所說的那句話,AI的最終目的是讓物理世界更美好。
技術的發展顯然已經準備好了賦能一切。
說完了大的,再來說說小的。
能夠讓我們的物理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場景當然不僅限于上述這些宏大場景。正如撐起我國制造業基本盤的遠不止大型企業、重工業制造,而是還有40%的份額屬于小微企業。
這種于細微處著眼的行業需求,還需行業老將去深度挖掘。
連續六屆智能大會從未缺席的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帶著他一如既往的幽默,把心思放在了中小微企業身上。
他說:“過去羊毛出在豬身上,現在羊毛出在我身上。歡迎中小微企業來薅我的羊毛?!?/p>
這不完全是一句笑談。
周鴻祎羅列了一組數據支撐:中國經濟有一個56789的說法,中小微企業貢獻了50%以上稅收,70%以上的技術成果,80%以上的就業,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90%以上。不夸張的講,中國4000萬中小微企業能否實現數字化轉型,直接關系國家數字化戰略的成敗。
在這中間,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需求缺口。
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還處在數字化盲區之中,沒錢、沒人、沒技術、沒效果、沒安全保障。對于這部分需求群體來說,他們深刻地意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卻也礙于體量過小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企業習以為常的IaaS算力托管和PaaS基礎服務托管,中小微企業用不起、玩不起,也養不起。
那么用周鴻祎的話來說,中小微企業需要的不是IaaS、不是PaaS,而是“拎包入住”,一切皆服務的XaaS。
“未來中國SaaS發展起來,SaaS也會出現SaaS商店,在SaaS商店里會有很多SaaS化的服務,中小企業向商店購物一樣,根據需求采購不同服務,完全按需選用?!闭缭闼f,數字產業的發展中場景最重要,中國4000玩家中小微企業有著豐富的運用場景,也是另外一個人口紅利,“如果他們能夠踴躍啟用SaaS和XaaS服務,那么對于我們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優勢,這樣也服務于我們建設數字中國的數字化戰略?!?/p>
談到這里,世界智能大會給制造業指向的路徑已然清晰可見。
從大到小,從表及里,從微見著。整個智能產業的從業者用戰略、數據、實力全方位的給實體經濟“交了個底”,讓這張未來可見的圖景散發出香濃誘人的味道。
產業也確實能夠相信,總有一天全產業都會因為數字化賦能的普惠,而甘之如飴。
回到世界智能大會的初心上,舉辦了六屆,全部在天津,細想下來其實頗具深意。
2021年,天津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制造業立市”的發展方向。這不僅符合天津自古制造之都的實際情況,也契合國家提出的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目標。
“一定要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p>
數據顯示,2021年,天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2%,高于全市1.6個百分點,占全市GDP比重33.3%,其中制造業比重達24.1%,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4%,比2016年底提升2.8個百分點。
成果初現,破題的關鍵自然少不了“智”。
2021年,天津出臺了《天津市促進智能制造發展條例》,成為全國首部智能制造領域的地方性法規;累計支持7批共2795個項目,建成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200家,智能制造示范項目33個,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83個。同時,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工業互聯網加快建設,23個工業App入選工信部優秀解決方案,全國第一;全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2634億元,同比增長15.2%。
搭建數字化基礎設施,賦能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天津已經率先為全國進行試點。
就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閉幕式上,組委會宣布大會期間,通過線上加線下模式,總計簽約136個項目,總投資849億元,集中在新創、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為我市制造業邁向高端注入了強勁動力。
經濟效益是結果,但絕不是智能產業的全部。
正如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首席經濟學家劉剛說的那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是使命導向,不完全是資本推動?!斑@種使命導向給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魂?!?/p>
這也正是包括AI、算法、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科技向善”的直觀體現。中國智能制造業勢必在這種使命導向的推動下,穿越更廣更深的星辰大海。
(出品 | 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觀察團 來源 | AI藍媒匯 作者 | 韓小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