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全球POCT領域的佼佼者,博拓生物通過戰略投資杭州青石永雋,成功切入植入式腦機接口領域。
從年初國家醫保局對于服務價格的單獨立項,到8月份工信部部門正式出臺專項支持政策,中國腦機接口產業在政策紅利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下,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
這場變革中,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正在通過技術攻堅、場景拓展與生態構建,在醫療、消費、工業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布局,搶占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政策筑基推動產業發展
2025年可謂是腦機接口產業發展的“政策大年”。
3月份,國家醫保局率先破局,在湖北等地試點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價格單獨立項,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運動功能重建”等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解決了患者“用不起”的問題。這一舉措直接推動臨床需求釋放,例如,北京腦科研究所的“北腦一號”系統在醫保覆蓋后,單月手術量增長300%,患者自費比例從85%降至40%。
8月,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則更具里程碑意義。政策明確提出,到2027年突破關鍵技術,建立標準體系,并從技術攻關、場景創新、生態構建三個維度給出具體路徑:在技術端,要求電極、芯片等核心部件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支持柔性電極、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創新;在應用端,推動醫療健康、工業制造、生活消費三大領域規模化應用,目標2027年打造2~3個產業集聚區;在生態端,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公共中試平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中央的牽頭帶領下,全國多個經濟大省正在編制腦機接口領域相關發展規劃。其中,浙江省將腦機接口納入“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并在《關于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支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等6個潛力產業,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球未來產業創新高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
2025年8月,浙江省正研究制訂腦機接口產業支持方案,計劃以杭州為核心打造研發、制造、臨床一體化生態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開發腦控機器人、外骨骼等標志性產品;9月,“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正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按乙類項目管理,個人先行自付比例為10%,限用于安裝或更換智能仿生假肢。這一政策顯著加速技術臨床落地。
醫療領域應用廣泛吸引企業布局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牽引下,相關企業布局呈現“醫療主導、消費崛起、工業滲透”的多元化特征。也就是說,醫療仍是腦機接口的主要應用方向。
其中,運動功能重建成為進展最快的領域,通過解碼大腦信號驅動外部設備,幫助脊髓損傷、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重新行走、抓取物品;加強意識溝通,為“閉鎖綜合征”患者帶來曙光,這類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動彈,腦機接口幫助他們通過意念輸出文字甚至語音,重新與外界交流;深度腦刺激技術已用于治療帕金森病、癲癇、抑郁癥等疾病,精準調節異常腦活動;
神經重癥與圍術期精準管理包括重型顱腦損傷、腦積水、顱內高壓、麻醉深度監測等方面。
此外,腦機接口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診斷領域取得突破,通過持續監測腦電活動模式變化,可提前3~5年預警阿爾茨海默病、漸凍癥等疾病風險,為干預治療爭取黃金時間;在康復醫學領域,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的腦控康復系統,能通過實時反饋訓練患者重塑神經通路,使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效率提升40%以上。
醫療方向的大有可為吸引了無數企業前來布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專注于腦機接口技術的企業數量已突破800家,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中國。其中,美國企業以侵入式技術為主導,占據全球市場38.84%的份額;中國企業則在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領域表現突出。
目前,中國腦機接口企業數量已突破200家,覆蓋25個省份,其中近七成集中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和上海等地。
戰略布局腦機接口
作為全球POCT領域的佼佼者,博拓生物通過戰略投資杭州青石永雋,成功切入植入式腦機接口領域。圍繞這個新戰略布局方向,有多個機構給予博拓生物積極評級。
據悉,博拓生物設立產業投資平臺,也是全資子公司——杭州博肽智投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并通過其參股了杭州青石永雋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股權占比為5%。
公開資料顯示,青石永雋成立于2025年1月,由浙江大學侵入式腦機接口團隊核心成員創辦,是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首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作為余杭區政府與浙江大學共建的“腦機醫療”交叉研究平臺,匯聚了張澤院士領銜的800人左右的多學科交叉國家隊。
借助浙江大學在腦科學領域的研發積累,博拓生物探索將體外診斷的生物標志物檢測與腦機接口的治療干預結合,形成“檢測-治療”閉環。
青石永雋首款產品瞄準全球抑郁癥患者中30%的重度抑郁癥患者。通過裝備AI算法的三類有源植入醫療器械,為患者提供因人、因病、因時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目前,該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第一例患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臨床診斷結果為康復,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停止治療后并未出現反復。按照規劃,青石永雋將在2027年于浙大二院開展注冊臨床試驗,預計2030年實現產品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