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建設銀行的建信基金,在規模擴張上又進了一步。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7月底,建信基金管理規模再度越過9000億大關,來到了9224.83億元。
在一眾“銀行系”公募基金中,建信基金在管理規模上的表現十分突出,同期成立的“銀行系”公募交銀施羅德和工銀瑞信,目前規模分別為4995.32億元和7823.33億元。不過,雖然在管理規模上有明顯優勢,但建信基金的知名度并不高,明顯不如規模還不到5000億元的交銀施羅德。
據侃見財經觀察,建信基金在市場內知名度跟管理規模不匹配的原因,跟業務結構失衡有很大的關系。
雖然建信基金的管理規模超過9000億元,但固收類產品占據了絕大多數。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建信基金的貨幣基金規模高達7345.57億元,再加上1059.66億元的債券型基金,建信基金的固收類產品規模合計高達8405.23億元,固收類產品規模占總規模比例超過九成。
從目前來看,背靠著建信銀行這棵“大樹”,擁有渠道優勢的建信基金通過發力固收類業務實現了規模的擴張,但其背后“重固收、輕權益”困境也越發明顯。對于建信基金而言,在今年權益市場越來越火熱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權益類業務變得十分緊迫。
結構失衡,權益類業務失守
2005年,銀行設立公募試點啟動,建信基金成為首批銀行系公募基金之一。
據建信基金官網,建信基金股東為建設銀行、美國信安金融集團、中國華電集團產融控股,持股比例分別為65%、25%、10%。
作為純正的“銀行系”公募基金,建信基金在業務結構上有著濃厚的“銀行系”公募特點——固收類業務表現十分突出,權益類業務則被邊緣化。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建信基金的貨幣基金規模高達7345.57億元,再加上1059.66億元的債券型基金,建信基金的固收類產品規模合計高達8405.23億元。要知道,目前建信基金的總規模也才9224.83億元,固收類產品規模占總規模比例超過九成。
誠然,背靠建設銀行這個超級“大金主”,擁有渠道優勢的建信基金發力固收業務十分正常,但這種將重心嚴重傾斜到固收業務上的模式也并非沒有弊端。
一方面,雖然固收業務較為穩定,但帶來的利潤有限。數據顯示,2021—2024年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凈利潤合計分別為199.28億元、22.77億元、87.19億元、190.28億元,從凈利潤變化來看,2022和2023年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凈利潤相較于2021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背后正是受到了權益類業務滑坡的影響。
另一方面,固收產品的管理費也比較低。據統計,目前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費率普遍在1%以上,遠高于債券基金和貨幣型基金的0.15%~0.3%。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今年權益市場逐步回暖,在上證指數已經突破3700點的背景下,權益類產品已經再度成為風口。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年內新成立基金產品共835只,發行總規模達6457.16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成為主要的發行產品,年內新成立權益類基金608只,發行規模合計2861.39億元,權益類基金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占比分別達到72.81%、44.31%,相較于去年同期的58.55%、15.77%,增長相當明顯。
不過,相比于權益類產品大爆發,今年以來固收類產品的表現就要弱得多了,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現了規模大幅下降的現象,情況不容樂觀。
天相投顧披露的數據,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總規模318055.98億元(含估算基金),較2024年年末的324101.54億元下降6045.56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分別為44728.40億元、33158.57億元、99014.9億元、129843.95億元。而總規模之所以會下降,主要歸因于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的顯著下滑。其中,債券基金規模減少4388.47億元,貨幣市場基金規模下降2776.85億元。
對于建信基金來說,由于其嚴重依賴固收類業務的經營模式,在權益類產品火爆、固收類產品萎靡不振的背景下,業務難免受到沖擊。
指數型基金難“突圍”
從建信基金的各類產品來看,除了最突出的貨幣型基金之外,近兩年指數型基金的表現也比較不錯。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7月29日,建信基金的指數型基金規模為548.36億元,而在2021年三季度時規模為168.62億元,不到4年規模翻了三倍。
實際上,今年以來建信基金在指數型基金上頻頻發力,例如在一季度發行的科創綜指ETF,僅用半天時間便突破了20億的募集上限,最終觸發了比例配售。要知道,這只基金原定的募集期為五天,沒想到在發行首日便觸及20億元上限,而該基金也是首批13只科創綜指ETF中最早完成募集的。
不過,雖然最早完成募集,但在發行上市之后,建信基金的科創綜指ETF便遭到了大幅贖回,這或許是部分幫助首發募資的資金,在上市后“大撤退”。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建信基金的科創綜指ETF期末凈資產為12.48億元,和2月21日的20.15億元期末凈資產相比,大幅減少了38.04%。
從目前來看,建信基金想要借助指數型基金來改變自身“重固收、輕權益”的意圖十分明顯,但想要在指數型基金上殺出重圍并不容易。
一方面,和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動型產品主要靠“硬實力”驅動規模增長不同,指數型基金是非常“吃市場”的。
近年來,由于主動型基金表現疲軟,指數型基金逐漸成為基金投資的主流。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末,4707只指數基金的A股市值規模為5.37萬億,而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指數基金合計規模為5.84萬億,僅一個季度便增長了4700億。
不過,上面的內容中也提到了,如今權益市場已經回暖,權益類產品發行十分火爆,在這樣的背景下,指數型基金遇冷是遲早的問題。
另一方面,目前ETF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過去,在ETF市場還沒有發展成熟的時候,公募機構在ETF領域的競爭更多以單只產品的形式來展開,這一階段發行先后是關鍵勝負手——先發基金最容易脫穎而出,然后擁有規模優勢,在馬太效應加持下,規模越大,流動性越好,投資者買賣操作就越順暢,最終進入良性循環,在這一階段,公募基金公司很容易通過“重壓”一只產品實現翻盤,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然而,現在ETF市場已經趨向成熟,同一個產品會有數個甚至數十個公募基金公司一起發行,這一階段公募機構在ETF領域的競爭已經從產品走向了平臺化,想要從中勝出需要有足夠強的整體實力。就以科創綜指ETF為例,雖然建信基金的科創綜指ETF是首批13只科創綜指ETF中最早完成募集的,但并不意味著其后續發展有優勢,目前像華夏上證科創板綜合ETF的規模為19.9億元,規模比建信基金的科創綜指ETF更大。
整體而言,雖然建信基金目前整體規模已經超過了9000億元,但龐大的管理規模背后仍存在不少的問題亟待解決。對于建信基金而言,借助建設銀行強大的渠道優勢將固收業務做大之后,若想走得更遠,提升權益類業務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