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匯川技術擁有把一個業務做到極致,做到全球領先的基因。
雷達財經出品 文|江北 編|深海
2025年5月,在匯川技術股東大會上,公司董事長朱興明突然宣布,匯川要高調重返儲能賽道。現場一下子炸開了鍋。
回望三年前,彼時,儲能市場一片火熱,各路人馬爭相“跑馬圈地”,匯川在儲能市場也風頭正勁,其大功率PCS出貨量已經排名全國第三。然而,匯川偏偏在選擇了收縮了“戰線”。而如今,儲能行業熱度早消退,在經歷了幾年的殘酷內卷后,行業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無數企業掙扎求生,匯川偏偏此時高調重返。
這一出一進背后,究竟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大智慧,還是“戰略誤判”后的路線重新修正?
8月13日,在EESA展會上,匯川技術儲能BU總經理王曉宇在面對雷達財經時,給出了答案的核心關鍵——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洗禮”,行業上下游對“零碳”的認知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儲能行業的商業邏輯已經形成閉環。匯川不僅有信心順應這套邏輯,而且有信心成為行業內絕對第一。
儲能市場的商業邏輯已經初步實現閉環
如今市值超過1800億(8月15日收盤數據)的匯川技術,是國內的工控龍頭,在業內有“小華為”之稱。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包括朱興明在內,匯川技術成立時19位發起人股東中,有16人有過華為工作背景。
或許是“華為系”基因加成,在工控賽道的多個細分領域,匯川技術展現出了強悍“戰斗力”。這份戰斗力,在儲能領域也不遑多讓。儲能領跑者聯盟(EESA)統計數據顯示,匯川技術在2022年中國企業國內儲能中大功率PCS(30kW及以上)出貨量排名第三。
然而,面對儲能的風口,匯川技術“生生剎住了擴張的腳步”,將戰略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車和工業自動化上。這一舉動自然備受爭議,外界有人擔憂,此舉會讓匯川像錯過當初“光伏逆變器”那樣錯過儲能市場,并且成為公司的“另一項重大戰略失誤”。
如今,這份擔憂自然隨著匯川高調重返儲能賽道而煙消云散。但人們仍不免發出疑問:一前一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匯川對儲能的態度發生了逆轉?
對于雷達財經拋出的提問,王曉宇給出了答案:首先,在客觀條件上,經歷三年的發展,儲能市場的商業邏輯逐漸形成初步閉環;其次,在主觀條件上,當面對儲能市場突然的爆發,匯川并沒有做好完備的準備,這使得他們對于儲能市場的大舉擴張變得十分審慎,秉承長期主義理念,穩扎穩打。
“當時(行為)本質上來講并不是收縮,只是節奏上沒有那么激進。”王曉宇首先澄清了3年前儲能戰略性收縮的看法,并表示,相比于當下,3年前,儲能市場并不成熟。
王曉宇回憶道,2022年,國內的儲能市場幾乎完全來自新能源強配儲能,儲能本身能創造出多少價值沒多少人在意。因此,當時的儲能市場無法形成差異化,大家只能同質化競爭,也就因此難以形成商業邏輯閉環。“商業模式不清晰,這是最核心的”。
他具體解釋:“新能源強配儲能首先在商業邏輯上它是很難閉環的,很多行為就只是設備廠把東西賣過去。調試好,滿足并網要求。但是,電網很難調用,從棄風棄光到棄儲的情況逐漸出現,并且儲能電站是好是壞,到底給社會,給電力系統,給使用方創造多少價值,在意的人并不多。”
王曉宇認為,但這一切,都隨著國家發改委136號文、394號文以及一些地方性文件的陸續出臺而發生轉變。136號文明確"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能源項目并網前置條件",徹底終結了延續五年的強制配儲時代。
王曉宇表示,136號文件只是一個起點,后面配合著一系列的地方的政策出臺后,現在商業價值(邏輯)已經可以形成閉環。“當儲能電站投運上去之后,優質的電站是真的在被調度被使用,電站是有收益的。”王曉宇表示,他能夠明顯感受到,進入2025年,包括投資方、運營方、業主方在內,大家對儲能的看法完全變化,大家不再只單單關注一次性投入成本,而是會去衡量全生命周期的價值。
拋開以上客觀原因,“剎住腳步”也有部分匯川的自身主觀因素在內。王曉宇表示,從2021年到2022年,匯川的儲能業務大概增長了十倍。在當時儲能市場爆發的情境下,技術迭代、產品迭代、制造升級都要同步進行,匯川的開發建設能力一時間跟不上。
王曉宇稱,過去兩年多時間,匯川加強了供應鏈建設,西安能源制造基地建成投產,技術平臺多次升級迭代,復用工控+汽車技術打造跨界融合創新,并且不僅僅是國內,在澳洲、歐洲、中東、南非及多個國家地區,集中式和組串式的跟網型和構網型產品認證以及本土化服務體系已建設得比較健全。
不止是儲能設備商,更是“零碳”方案提供商
雷達財經注意到,以往在儲能行業,匯川多以一家頭部PCS設備商的面貌呈現。然而,匯川的雄心絕不僅僅止步于此。
王曉宇向雷達財經表示,未來,匯川技術的目標將不僅僅是一家儲能設備制造商,而且是一家“零碳”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今年以來,匯川在儲能領域四處出擊:今年4月,匯川技術跟鵬程無限簽了合作協議,雙方合作儲能技術研發;今年5月,匯川技術聯合中儲科技和澳大利亞的GenaspiEnergy公司,計劃在南半球建個超大的儲能電站,該項目規劃總容量1.2GW/3.9GWh;今年7月,匯川技術與雙登在深圳簽訂戰略了合作協議。
本屆EESA展會上,匯川舉辦了一場主題為零碳方程式1+4+X=0(zerocarbon)的發布會。
所謂“1”,指的是一個零碳生態架構,“X”是指X個行業場景,“4”是指“四個流”,即“能源流”“信息流”“工藝流”“裝備流”。如何深入理解這“四個流”?
王曉宇解釋,現代工廠的有效運作,依賴于工藝流、設備流、能源流、信息流這“四個流”的協同融合。這是實現“能源定義制造”——即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實現最高效、最優質生產這一核心目標的基礎。
1. 設備流(裝備流):直接驅動工廠的用電負荷,并保障負荷端設備的可靠運行。
2.工藝流:確保設備能被高效、良好地運用,支持精益生產。為此,匯川提出了“兩提四節”的品牌特色語言(即提質量、提效率;節約場地、材料、人工和能源)。通過持續優化生產工藝流程,保證設備在最佳工況下運行,最大化其效能,最終實現整體效率提升。
3.能源流:為工廠和設備流的高效運營提供基礎支撐。實現長期穩定、可靠地供應電力、水、氣等各類能源(包含各種能源形式),保障設備和工藝的順暢運行。其效率直接影響整體能源消耗水平。
4.信息流(數字化):作為協同與優化的神經中樞,通過數字化技術(例如精益管理數字化)并貫通整個生產過程。
“通過實時采集、傳遞、分析工藝流、設備流、能源流的運行數據,賦能決策,驅動持續改進,是實現四流深度協同的關鍵工具。”
王曉宇表示,未來,制造業將進入“能源定義制造”的時代。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工藝流、設備流、能源流、信息流的深度融合與高效協同。深刻理解和優化這“四個流”的內在邏輯及其相互作用,并在每一個具體負載場景中落實,是驅動制造業能效革命、支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王曉宇稱,脫碳的需求端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政策引導下,高能耗企業有脫碳需求,以及履行社會責任和使命,也有現實的脫碳需求,其中一些頭部企業,已經有著明確的降碳規劃。
第二方面是來自制造業的下游客戶要求(終端需求傳導)。就是包括海外也好,國內也好,從最終用戶端的需求傳導,比如汽車整車廠對零部件的碳足跡要求、服裝品牌商對上游布料的碳足跡要求等都會明確要求上游的供應鏈一定要在什么時間有多少綠電比例,同時基于未來整體園區規劃、城市規劃,如何控制碳排放,如何獲取更多的碳指標也將成為非常核心的問題。
第三方面就是從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本的角度出發,通過降碳路徑幫助企業完成降本增效。
王曉宇表示,在給企業提供降碳解決方案過程中,匯川會提供一個解決方案整體架構。
每年將投入超10%利潤用于儲能研發
“就能源這個賽道,我們目前還是比較看好的,也在積極地往前去拓展,包括剛剛說的國內共享儲能、零碳的業務,以及國際化的業務。”
王曉宇向雷達財經表示,到目前為止,公司儲能板塊還處于前中期階段,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按照正常匯川基本法,每年10%的利潤要投入到研發里面去。能源這個業務的投入是超出這個平均線的。”
王曉宇預測,隨著儲能“商業閉環”的形成,匯川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將會被認可,持續提升盈利能力。
“如果僅僅拿過去‘風光配儲’這個賽道,大家也未必認可優質儲能產品的溢價,純拼價格這個情況繼續下去的話,儲能這個業務經營是很難的。但現在隨著大家對于這種價值的認可,加上我們在用戶側‘零碳’這種生態的打通,以及海外的業務拓展。從經營的角度來看今年整體已經優于去年,而且綜合評估下來,長期對匯川也是極其利好的!”王曉宇稱。
王曉宇表示,匯川技術擁有把一個業務做到極致,做到全球領先的基因。目前,匯川在變頻器、新能源汽車、電梯等細分領域,已經做到了國內第一、全球領先的水平。
“我覺得匯川有這個使命跟責任,同時也有較好的場景、技術、平臺積累,幫助新型電力系統轉型,賦能多行業零碳轉型落地。”王曉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