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明星基金經理賈成東正式加盟申萬菱信基金。
賈成東的加盟受到不少關注,畢竟此前其任職的招商基金規模接近9000億元,其也是業內為數不多的百億基金經理。
而申萬菱信對這位明星基金經理也寄予了厚望。其去年加入申萬菱信后,今年3月賈成東就被升任為申萬菱信的副總經理,另外申萬菱信還為賈成東成立了新的權益產品「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基金」,該基金的首發募資規模為12.19億元,是申萬菱信年內首募規模最大的基金。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從收益來看,「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基金」的表現差強人意,截至8月12日,該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為-8.23%,要知道同期上證指數的漲幅可是接近10%,換而言之,「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基金」已經跑輸大盤18個百分點了。由于業績不及預期,部分被壓任務買了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基金的申萬宏源證券底層員工虧損慘重,而賈成東的一系列操作也被質疑為追熱點,與宣傳的高股息方向不符。
實際上,實力老將賈成東的“翻車”雖然有點意外,但卻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賈成東高調加盟申萬菱信背后,承載著申萬菱信“翻身”的希望,而賈成東想要快點做出業績,追熱點自然難免,這就很容易出現操作變形的情況;另一方面,基金經理亮眼業績背后,強大的平臺是關鍵,相比于規模龐大的招商基金,申萬菱信的實力自然無法比及,沒有了強平臺的支撐,賈成東也就很難再拿到之前的業績了。
對于申萬菱信而言,賈成東的“翻車”為其敲響了警鐘。作為成立已經21年的老牌公募機構,申萬菱信想要“翻身”必須建立完善的投研體系和人才梯隊,想要借外部明星基金經理快速實現規模擴張,終究難逃被“反噬”的命運。
停滯不前
申萬菱信基金成立于2004年1月,是妥妥的老牌公募機構。
成立初期,申萬菱信由申銀萬國(67%)和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33%)共同持股,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資基金公司之一。
不過,申萬菱信剛開始走得并不順利。即便是經歷了6124點的超級大牛市,但申萬菱信到2010年時管理規模也還不到150億元,和頭部機構差距甚遠。由于規模增長陷入停滯,法國巴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選擇將33%的持股轉讓給三菱UFJ信托銀行株式會社。
面對規模遲遲無法擴張的困境,彼時作為申萬菱信董事長的姜國芳選擇另辟蹊徑,決定用分級基金這個小眾產品來打開市場。
分級基金,又叫“結構型基金”,是指在一個投資組合下,通過對基金收益或凈資產的分解,形成優先級和次級(或者稱為A類份額、B類份額)來實現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征。分級基金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杠桿作用,次級份額通過借用優先級份額的資金來進行投資,從而增強了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如果基礎資產價格上漲,次級份額持有人可以享受到放大的收益;但如果價格下跌,則損失也會被放大。
由于其特點,在上升行情中分級基金備受追捧,而分級基金也因此成了申萬菱信著重發展的方向。
2014年大牛市來臨前,姜國芳在公開場合中表示“目標是成為國內最大的分級LOF產品供應商”。2014年3月,中證申萬證券分級成立,跟蹤證券行業指數,2015年一季度規模峰值達462億元,成為當時市場最大的行業分級基金之一。
借著牛市的浪潮再加上分級基金的提前布局,申萬菱信的管理規模在2015年二季度達到歷史頂峰的1024.92億元。
然而,成也分級基金,敗也分級基金。在2015年股災期間,A股連續大跌引發了多只分級基金直接“腰斬”,這導致了證券分級全年虧損117億元,成為行業“虧損王”。在這一輪大跌中,分級基金的設計缺陷也被暴露出來,2018年《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禁止公募產品分級,存量分級基金需在2020年底前完成轉型或清盤,分級基金正式走向退場。
進入后分級基金時代,申萬菱信一直沒有找到太好機會。從2016年至今,申萬菱信嘗試過許多不同方向,包括進軍量化投資領域、大力發展固收類產品等等,2021年還將原申萬宏源證券總經理助理陳曉升調任為董事長。但從目前來看,申萬菱信顯然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
從規模來看,申萬菱信的規模增長已經陷入停滯狀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申萬菱信的總規模為826.07億元,在2024年步入800億管理規模后,申萬菱信的管理規模就沒有再繼續增長了。另外,具體到各類產品上,申萬菱信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優勢,權益和固收都是表現平平。
外部“挖人”難解局
從表面來看,申萬菱信如今的困境所在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力點。
但從更深層次來看,投研和人才制度的缺失其實才是問題根本,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申萬菱信才能有大的轉變。
截至最新數據,目前申萬菱信旗下共有26位基金經理,排名為50/194,排名處在中間靠前位置;但是從平均任職年限來看,申萬菱信的平均任職年限為2年又19天,而各公司平均任職年限為2年又100天,可見申萬菱信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要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實際上,近年來申萬菱信已經有多位基金經理離職,這對本來就沒有太多人才可用的申萬菱信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比如,今年2月申萬菱信就發布公告稱,唐俊杰因個人原因卸任四只基金的管理職務,卸任后不再管理任何申萬菱信的公募基金,也未轉任公司其他職務,并已按照規定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資料顯示,唐俊杰是在2017年10月加入申萬菱信,擔任固定收益投資部負責人,并憑借“申萬菱信多策略靈活配置混合A”榮獲年度“金基金一年期產品獎”及分紅基金獎。
另外,從基金經理具體的管理情況來看,可能由于人才欠缺,旗下基金經理普遍都有“一拖多”的現象。
例如,被視為申萬菱信“一姐”的付娟,其從2006年起從事金融相關工作,曾任職于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農銀匯理基金,2020年7月加入申萬菱信基金。目前,付娟在管基金為7只(不分A類和B類),部分基金表現不錯,例如「申萬菱信樂融一年持有混合A」,近一年收益達到了98.92%,遠遠跑贏大盤和同類基金,但是也有部分基金表現一般,例如「申萬菱信樂成混合A」,近一年收益為14.67%。
或許正是因為無人可用的緣故,申萬菱信才會選擇挖來明星基金經理賈成東。作為曾經掌管百億規模的基金經理,賈成東自然有一定的實力,而申萬菱信對其寄予厚望,在去年加入申萬菱信后,今年3月賈成東就被升任為申萬菱信的副總經理,另外申萬菱信還為賈成東成立了新的權益產品「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基金」,該基金的首發募資規模為12.19億元,是申萬菱信年內首募規模最大的基金。
不過,從最新的業績來看,這種從外部挖來成名基金經理的方法效果并不好,畢竟這會令基金經理壓力劇增,像賈成東為了快速做出成績不惜追高熱點,但最終卻導致其大幅跑輸市場,尤其管理的「申萬菱信行業精選混合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為-8.23%。此外,基金經理要做出成績,背后的平臺也非常重要,而申萬菱信在投研能力上本來就不強,即便是挖來再強的基金經理,也很難有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申萬菱信如今需要的不是一位知名基金經理,其真正需要的是構建出完善的投研和人才制度,這樣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