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港股IPO,已經成了鋰電巨頭的標準動作。
繼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之后,動力電池二線龍頭欣旺達也要沖刺港股IPO了。
根據相關報道顯示,欣旺達已正式向港交所遞交H股上市申請。
對于赴港上市的原因,欣旺達給出的解釋是——加速推動業務全球化。
欣旺達表示,為了深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及綜合競爭力,助力公司長遠發展,公司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股票,并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誠然,加快推動業務全球化確實是其沖擊港股上市的重要因素,但據侃見財經觀察,緩解資金壓力或許才是欣旺達赴港上市的根本原因。
作為二線動力電池龍頭企業,近年來為了追趕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一線巨頭,欣旺達不惜加速擴張,僅僅五年時間,其固定資產就從2020年59.36億元暴增至2024年的197.6億元。
然而,加速擴張的代價,就是越滾越大的負債。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欣旺達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至64.59%,而在2023年時其資產負債率不過59.07%。資產負債率的快速攀升,讓欣旺達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目前其負債總額高達583.4億元,僅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就高達251.7億元。
對于欣旺達而言,赴港上市所募集的資金可以緩解其資金壓力,同時也能讓其有繼續追趕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等巨頭的底氣。
不過,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成功在港股上市只能部分減輕欣旺達的資金壓力,想要真正擠入“一線陣型”,欣旺達的征程還很遠。
財報顯示,王明旺及王威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目前兄弟二人分別持有公司19.60、7.18%股份。胡潤富全球豪榜顯示,2022年王明旺曾以190億元的身價位列全球第1187名,成為新晉“茂名首富”。2025年,王明旺身價縮水至115億,全球排名2295名。
?
夾縫生存
?
公開資料顯示,欣旺達成立于1997年,創業早期以生產消費鋰離子電池模組起家。
1999年,同在深圳的康佳集團決定進軍手機行業,欣旺達抓住機會生產出了符合康佳集團要求的電池,也因此與其達成合作關系。
在拿下康佳集團的訂單后,欣旺達又逐步成為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巨頭的供應商。2011年,欣旺達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時,其已成為消費電池領域的隱形冠軍。
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后,得益于消費電子市場的蓬勃發展,欣旺達的體量迅速膨脹。
財報顯示,2011年上市之初,欣旺達的營收僅為10.31億元,但到2022年其營收已經增長至521.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2.86%;同期,欣旺達的凈利潤也從8267萬元增長至10.6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9.11%。
進入2023年后,消費電子市場開始觸頂回落,欣旺達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據IDC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7億部,同比減少3.2%;此外,據TechInsights發布的報告,2023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約為1.37億臺,同比下降16%。
當消費電子市場高增長不再,欣旺達的業績也開始降速。
2023年欣旺達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8.24%和0.77%,這是其上市以來首次遭遇營收負增長;2024年業績增速有所回升,但營收增速仍是近10年來最低水平(除2023年以外)。
在消費電子市場增長放緩已成定局的背景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迫在眉睫。
實際上,欣旺達早在2008年就開始布局動力電池業務,希望以此作為新的業績增長點,但無奈業務進展緩慢。目前,動力電池市場已經進入“寡頭市場”,2025年1月至5月,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前三名寧德時代、比亞迪和中創新航合計市占率高達73.22%,欣旺達連名字都沒有出現在榜單前列;而在整個2024年,欣旺達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8.8GWh,雖然同比增長74.1%,但市場份額僅為2.1%。
從目前來看,欣旺達已經陷入“雙面夾擊”之中。一方面,作為基本盤的消費類電池業務雖然在原材料降價后利潤率水平不斷提升,但營收增長卻明顯放緩,2024年該項業務的營收為304.1億元,而在2023年該項業務的營收為285.4億元,由此計算得知,2024年消費類電池業務的營收增速僅6.55%。另一方面,作為第二增長曲線的動力電池業務雖然體量在快速增長,但盈利能力卻越來越弱,2023年“電動汽車類電池”業務的毛利率為11.22%,但到2024年卻下滑至8.8%。
對于欣旺達而言,進一步擴大“電動汽車類電池”的業務體量至關重要,畢竟動力電池是一個講究規模化的行業,只有規模起來了欣旺達才有進一步降本的可能,而這或許也是欣旺達謀求港股上市的重要原因。
?
困境的突圍
?
近年來,動力電池業務已成為欣旺達的發展重心。
資料顯示,僅在2022年,欣旺達就達成了多個動力電池項目的開發或合作。
例如,在珠海市政府轄區內投資120億元建設30GWh動力電池項目;與四川什邡市政府簽署項目投資協議書,投資80億元建設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生產基地;與宜昌市政府東風集團及東風鴻泰簽署投資協議,計劃投資120億元擴產動力電池;與義烏市簽訂了超200億元的動力電池以及儲能電池項目投資書。
據媒體統計,近年來欣旺達在動力電池的擴產上,投資金額已經超過了600億元,投資規模相當龐大。
而在產能快速擴張之后,欣旺達的“電動汽車類電池”業務體量明顯增長。財報顯示,在2021年時“汽車及動力電池類”的營收不過只有29.33億元;但到了2024年,“汽車及動力電池類”的營收已經增長至151.4億元,短短三年時間,欣旺達“汽車及動力電池類”業務的營收便翻了超過5倍。
不過,在業務體量快速擴大背后,欣旺達也背上了沉重的壓力。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欣旺達的資產負債率為64.59%,負債總額為583.4億元,流動性負債為416.1億元,其中僅短期借款就高達103億元,而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合計更是高達251.7億元;要知道在2018年時,欣旺達的資產負債率為71.12%,雖然資產負債率要比今年一季度高,但是流動性負債合計只有114.9億元,短期借款不過25億元,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則為79.89億元。
在負債攀升后,欣旺達的現金流壓力也越來越大。
截至今年一季度,欣旺達的貨幣資金為200.1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為5.875億元,合計為205.975億元,雖然相較于去年四季度現金流有所增長,但205.975億元的“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還不能覆蓋251.7億元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
若從欣旺達面臨的債務和現金流壓力來看,赴港上市確實可以給其帶來不小的幫助,畢竟赴港上市可以募資,能夠切實緩解其資金壓力,但目前欣旺達面臨的更大難題在于體量難以擴大,背后的原因在上面也提到,目前動力電池行業已經進入“寡頭市場”,2025年1月至5月,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前三名寧德時代、比亞迪和中創新航合計市占率高達73.22%,欣旺達排名并不靠前,而動力電池市場又是一個講究規模化的市場,若不能擴大體量,欣旺達很難能夠再進一步。
另外,在“雙寡頭”的市場環境下,欣旺達只能選擇走差異化路線,電池聚焦方形鋁殼同時布局大圓柱電池,下游覆蓋BEV、PHEV(插電式)/EREV(增程)動力市場,針對BEV推出 “閃充” 電池;面向EREV和PHEV市場,布局100-300+km的插混電池。
目前,欣旺達HEV裝機量已經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市場冠軍,是國內最大混動汽車電池供應商。然而,從業績可以很明顯看出,混動汽車對于電池的需求終究有限,無法與純電相提并論。
就如開頭的內容中提到,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港股上市終究只能減輕欣旺達的資金壓力,但想要真正擠入“一線陣型”,欣旺達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