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對得起那四個字”。
6月11日,華為Pura 80系列手機、華為 WATCH 5等新品發布,站在臺上的余承東如此說道。
這種強大的自信,當然不是白來的。
以華為Pura 80系列手機為例,作為華為主打美學與影像概念的高端旗艦手機,Pura 80系列再次帶來了革命性的影像能力升級,全系搭載一英寸超大底主攝與 RYYB 超感光傳感器,配合紅楓原色攝像頭的像素級色彩校準,實現明暗細節的精準還原。
其中Pura80 Ultra還搭載了業界首創的“超長焦一目雙鏡”技術,該技術將一顆3.7x中長焦鏡頭與一顆9.4x超長焦鏡頭雙光學焦段合一,配合1/1.28英寸超大底RYYB傳感器,帶來了行業最大進光量長焦鏡頭。
遙遙領先的不僅僅是硬件參數,更在于用戶體驗層面上的極致創新。
Pura80系列搭載了鴻蒙5.1系統,基于華為方舟引擎,性能流暢度提升36%。同時AI助手小藝升級為“小藝看世界”,能調用電話、導航、GPS、天氣、音樂系統設置等多種工具。
此外在現場,余承東還提到了華為與支付寶的聯合創新,Pura 80系列與WATCH 5智能手表,均支持“熄屏碰一下支付”,這是全球首款支持“熄屏碰一下支付”的手機和手表。
華為,還是那個遙遙領先的華為。
而蘋果,則已然不再是過去那個曾持續引領智能手機創新的蘋果了。就在華為Pura 80系列發布的同期,蘋果也召開了2025年度全球開發者大會。
曾經的科技春晚、曾經的創新風向標,都看不見絲毫影子。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科技業內,都對蘋果此次年度全球開發者大會,很是失望。
原因是,蘋果手機的技術創新,不盡如人意。一方面, 蘋果在AI創新方面并未有太多突破性創新,同時更個性化的Siri再度“爽約”跳票。另一方面,在本次大會中,貫穿始終的與AI無關、與技術創新無關,而是Liquid Glass一詞。蘋果官方聲稱這是一套全新的設計語言。
以至于有行業人士直言不諱,當整個科技行業都將新型AI系統植入終端設備時,蘋果將重心放在了提升產品視覺美感上。
對比華為、蘋果這兩場反響完全不同的發布會,可以清楚看到,當摩爾定律逐漸失效,智能手機硬件性能提升逐漸接近瓶頸之時,手機廠商的創新態度也在明顯分化。
華為等國產手機持續深耕技術,并且通過與開發者伙伴密切合作,圍繞用戶需求、使用場景等不斷創新,帶來體驗變革。
而蘋果則仍然在“擠牙膏”、“吃老本”,在技術創新上是停滯不前,在用戶體驗上更是依舊傲慢。尤其是在國內市場,當蘋果仍在發布會上大講特講自身的外觀、UI等設計理念,但不少國內用戶的實際痛點和體驗卻未見改進。
消費者自然也是用腳投票。
一個非常直觀的事實是,國內手機行業高端市場,蘋果已經掉下神壇。
國產高端逆襲
根據IDC此前發布的報告,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7160萬部,同比增長3.3%。
而正是在大盤增長的背景下,蘋果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
數據顯示,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了9%,降至980萬部,市場份額從上一季度的17.4%降至13.7%,這也是蘋果連續第七個季度在中國市場出現下滑。
更為不利的是,蘋果即將失去其把守多年的高端王座。
據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高端手機(600美元以上)市場格局發生巨變,蘋果市場份額同比下降9%至43%,而華為則以38%的份額緊隨其后,同比增長69%——二者的市占率差距縮窄至5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隨著華為持續以Pura 80系列再次帶來技術與體驗上的深度創新,國產手機在高端市場完成對蘋果的超越,也就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背后,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趨勢是,國內手機市場競爭的維度,已經不僅局限于 “參數比拼” ,而同時是一場 “場景體驗” 競爭。
華為等國產廠商正在通過 “用戶需求導向 + 生態協同創新” 實現對蘋果的彎道超車。
以華為為例。
比如自Mate70系列起,華為推出了極受用戶推崇的AI隔空傳送功能,基于互傳技術,接入屏幕手勢的觸發識別功能。用戶只需在設備攝像頭前做出“抓”的動作,然后拖拽到另一臺設備前松手“放”,這一“抓”一“放”,即可完成文件傳輸。
這項功能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傳輸速度快,不受設備類型限制,可以實現手機與平板、電腦等多種設備間的文件互傳。
還有此次在Pura 80系列與WATCH 5智能手表上,首次帶來了“熄屏碰一下支付”,再次優化了 “碰一下” 交互方式,并進一步提升了支付便捷性。用戶無需預先激活屏幕,直接進行NFC接觸即可啟動支付流程,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時顯著優化了用戶體驗。
而相比較而言,蘋果手機更麻煩,不但需要在亮屏狀態碰一下,之后還需要點擊打開卡片才能完成支付,再多一步操作。
這正是華為與支付寶緊密合作,所帶來的用戶體驗創新。
事實上近幾年來,國產手機廠商一直都在積極與開發者共建生態,比如通過與國家級地震預警系統建立深度合作,帶來地震預警功能,還比如考慮國內用戶需求,將鬧鐘提醒設置為適配國內調休等等,這些功能都深受用戶歡迎。
AI藍媒匯還注意到,就在這兩天,隨著外賣市場的競爭加劇,OPPO在原子島上接入了京東外賣和淘寶閃購外賣,用戶無需打開具體軟件,便能直接在手機頁面上實時看見外賣配送進度等等。
可以清楚看到,當下國產手機廠商正在用「生態協同」的底層邏輯,持續引領著智能手機行業的新一輪創新。這種合作不是簡單的功能堆砌,而是深入用戶生活場景的「需求翻譯」——本質上是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的深耕細作。
這即是用戶體驗創新的核心來源,也是國產手機廠商們崛起并逐步逆襲蘋果的核心護城河。
蘋果不能再傲慢下去了
而反觀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蘋果在本土化用戶體驗上,態度不僅依舊傲慢,對中國用戶的真實痛點,依舊是視而不見。
廣受果粉吐槽的有很多。
就拿調休鬧鐘而言,這個國產手機早就適配的功能,蘋果卻始終不予跟進。
直到現在, iPhone 的鬧鐘無法識別法定節假日,只能在周一到周日 7 天選擇,系統不會自動將調休的周末算成工作日。換句話說,如果用戶將鬧鐘設置為 " 工作日 ",那周末調休上班鬧鐘就不會響。
每年都會有不少用戶,都因為蘋果手機鬧鐘沒響,而被迫上班遲到,每年,蘋果鬧鐘都會因為用戶吐槽,上幾輪熱搜。
果粉們非常不解,都2025年了,蘋果都入華16年了,依舊還沒有調休鬧鐘。甚至用戶們不斷跟蘋果官方反饋,但得到的回應卻是,用戶需要自行調整。
鬧鐘適配調休,當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在這背后,正是蘋果長期以來對中國用戶體驗的不重視,甚至可以說是差別化對待。
要知道,蘋果不僅在中國市場不適配調休鬧鐘,同樣也沒有地震預警功能,需要開啟“振動”開關,并搭配一個第三方地震預警App方可以實現。
但事實上在蘋果官網可以看到,iPhone上會提供緊急警報和政府警報功能,其中就包括地震警報,只是該功能并非在所有國家或地區都可用,以美國、日本等國家為主。
類似的本土化體驗“欠賬”還有很多很多,比如通話錄音、長截屏、應用多開等功能,雖然用戶的呼聲很高,但蘋果均遲遲未能推出,而這些都是國產手機的標配。
很多業內人士都知道,十幾年前,蘋果之所以能顛覆以諾基亞為代表的功能機,開創一個全新的智能手機時代,一方面正是喬布斯基于極致的用戶體驗對手機交互的全新定義,另一方面則是蘋果通過與開發者合作伙伴一道搭建了一個IOS智能生態。
但現在,率先背離這一初心的,正是蘋果本身。
如果說此前,蘋果還能依靠自身品牌調性,持續收割中國市場,但在這長期以來的傲慢之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只會選擇背離。
尤其是當前,華為等國產廠商則正在已經通過「廠商 + 開發者 + 機構」的鐵三角合作,把支付、出行、安全等高頻場景變成了「體驗戰場」,圍繞用戶體驗創新大作文章,兩相對比下,結果自然是此長彼消。
蘋果需要意識到,目前智能手機市場,早已不僅僅是硬件參數的比拼,更是生態的較量。
當越來越多的如地震預警、“熄屏碰一下支付”等用戶體驗創新,在國產手機中頻繁迸發時,蘋果丟掉越來越多的國內市場份額,也就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