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產GPU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爾線程)宣布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啟動IPO輔導,首選目標為科創板。
據悉,摩爾線程的市場主體類型已于10月28日由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注冊資本由2441.32萬元增至3.3億元。這一變更被視為上市前的重要準備步驟,旨在提升企業治理水平、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摩爾線程成立于2020年10月,法人代表為原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公司專注于研發設計全功能GPU芯片及相關產品,支持AI計算加速、3D圖形渲染、超高清視頻編解碼、物理仿真與科學計算等多種組合工作負載。自成立以來,摩爾線程已迭代了四代芯片,并推出了軟硬一體的夸娥KUAE智算集群,該集群可以擴展至千卡和萬卡,旨在滿足不斷增長的大模型訓練和推理需求。
在技術創新方面,摩爾線程構建了從芯片到顯卡到集群的智算產品線,依托全功能GPU的多元計算優勢,大力推動大模型、AIGC、科學計算、數字孿生、物理仿真、元宇宙等應用的落地和千行百業的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摩爾線程已獲得425項授權專利,位居國內GPU企業專利授權數量前列。
在融資方面,摩爾線程自成立以來共經歷了6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數十億元。投資方包括深創投、紅杉中國、字節跳動、騰訊投資、中關村科學城等知名投資機構。在2022年12月完成15億元B輪融資時,摩爾線程的估值已達到240億元,成功躋身獨角獸公司之列。
核心技術優勢引領國產GPU
摩爾線程致力于研發設計全功能GPU芯片及相關產品,旨在為中國科技生態合作伙伴提供強大的計算加速能力。公司擁有一支由行業頂尖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深刻理解圖形和通用計算領域的應用需求和產品定義策略。
在國產GPU領域,摩爾線程憑借卓越的核心技術優勢,正逐步成為中國乃至全球GPU市場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摩爾線程再次展示了其在GPU研發方面的強大實力和創新精神,為國產GPU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成立以來,摩爾線程始終專注于研發設計全功能GPU芯片及相關產品,致力于向全球提供加速計算的基礎設施和一站式解決方案。公司的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統一系統架構是其核心技術之一,該架構集成了AI計算加速、圖形渲染、視頻編解碼、物理仿真和科學計算等四大引擎,不僅實現了對國際巨頭英偉達的性能對標,還在高兼容性、高穩定性、高擴展性及高算力利用率等方面表現出色。
摩爾線程的全功能GPU芯片不僅在性能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還在應用場景上展現了廣泛的適用性。其GPU產品系列如MTT S80、MTT S3000、MTT S4000等,具備強大的算力支持,能夠滿足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智算中心、元計算中心、個人電腦、服務器、自動駕駛、移動端等多個領域的需求。
此外,摩爾線程的GPU還支持當前所有的開源大模型,包括LLaMA、GLM、Aquila、Baichuan、GPT、Bloom等,為AI訓練和推理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在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方面,摩爾線程同樣表現出色。公司不僅提供GPU硬件,還結合自研MUSA軟件棧,提供從硬到軟的全棧AI實力。這種軟硬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有助于提升整體計算效率和用戶體驗,為各行各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此外,摩爾線程還十分注重開源策略和生態建設。公司陸續上線了一系列基于國產全功能GPU進行開源項目MUSA移植的軟件,包括深度學習框架Torch-MUSA、大語言模型高速推理框架vLLM-MUSA、計算機視覺庫OpenCV-MUSA等。這些舉措大大豐富了摩爾線程的開發者生態,逐漸形成了摩爾線程自研的生態壁壘。
GPU芯片市場前景愈發廣闊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GPU芯片作為算力芯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前景愈發廣闊。近年來,國內外眾多企業紛紛加大在GPU芯片領域的研發投入,力求在這一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為未來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GPU最初被用于快速生成和顯示復雜3D場景和圖像,具有強大的并行處理能力。隨著技術的進步,GPU不僅在圖形渲染方面表現出色,還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復雜數學計算方面展現了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訓練大語言模型時,GPU的算力支持至關重要。例如,OpenAI在開發ChatGPT時,就使用了上萬個GPU來縮短訓練時間。
從市場規模來看,GPU芯片的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據IDC預測,到2025年,GPU仍將占據全球AI芯片八成市場份額。而Gartner的數據則顯示,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包含GPU、TPU等)的市場規模已達到530億美元,并預計在2024年增長至671億美元。到2027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194億美元。
在國產GPU領域,近年來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如摩爾線程、壁仞科技等。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國產GPU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隨著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限制不斷加碼,國產替代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為國產GPU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GPU芯片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方面,隨著GPU性能的不斷提升,對互聯技術和存儲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互聯技術如PCIe接口已經難以支撐日益增大的數據傳輸需求,而新的互聯技術如NVLink、InfiniBand等雖然具有明顯優勢,但都是專有技術,面臨著技術壟斷和互聯技術瓶頸的挑戰。另一方面,GPU芯片的制造也面臨著半導體制造工藝不斷進步和成本控制的壓力。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國內外企業都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一方面,通過研發新的互聯技術和存儲技術,提升數據傳輸速度和降低延遲;另一方面,通過優化GPU架構和制造工藝,提高芯片的性能和能效比。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包括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第三方應用支持等,為開發者提供便捷的開發環境和廣泛的應用場景。
我國GPU芯片發展勢頭強勁
GPU芯片作為算力芯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我國GPU芯片產業在這一背景下,憑借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取得了顯著進展,并逐步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GPU市場規模達到了807億元,同比增長32.78%。預測到2024年,這一市場規模將增至1073億元,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一增長趨勢主要得益于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的加速推進,以及國產GPU企業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方面的不斷努力。
在國產GPU領域,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如摩爾線程、壁仞科技、寒武紀等。這些企業不僅加大了在GPU芯片研發方面的投入,還積極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包括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第三方應用支持等,為開發者提供了便捷的開發環境和廣泛的應用場景。
技術創新是我國GPU芯片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我國在GPU芯片架構、制造工藝、能效比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摩爾線程推出的MTT S系列GPU芯片,不僅在性能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還在能效比、兼容性等方面表現出色。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國產GPU芯片的市場競爭力,還為我國科技生態合作伙伴提供了強大的計算加速能力。
政策支持也是推動我國GPU芯片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國產芯片的研發和生產。這些政策包括提供資金扶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為國產GPU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還加強了與國際先進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我國GPU芯片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在高端GPU芯片設計和制造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迭代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國GPU企業需要保持對新技術的敏銳洞察力,提前規劃研發方向,并優化內部管理機制,提升研發和生產效率。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的加速推進,GPU芯片在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自動駕駛、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同時,隨著5G技術的普及和物聯網的發展,對GPU芯片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這將為我國GPU芯片產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