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再度迎來關鍵考驗,上證指數在逼近2700點關口,一場激烈的“保衛戰”悄然打響。9月13日,作為中秋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市場全天震蕩走低,滬指最低下探至2703.37點,創下了階段新低。
截至收盤,滬指下跌0.48%,深成指下跌0.88%,創業板指則下跌1.07%。全市場超過4000只個股下跌,顯示出市場的整體疲弱態勢。然而,在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下,仍有部分板塊和個股表現出色,如房地產、多元金融、并購重組、鋼鐵等板塊漲幅居前,為市場帶來了一絲暖意。
在板塊輪動方面,市場表現出較高的活躍度。大金融、國企改革、CPO、次新股、AIGC、石油化工等多個板塊先后表現,但持續性不足,使得短線投資者難以把握。值得注意的是,新股中草香料(N中草)表現異常活躍,盤中多次臨停,一度漲近500%,帶動了部分短線資金轉戰北交所。此外,早盤“天地板”的華映科技在尾盤實現逆轉,走出罕見的“天地天”走勢,收獲5連板,成為市場的一大亮點。
資金面上,由于中秋節前“取錢過節”的資金已經離場,市場成交額相對低迷。滬深兩市今日成交額為5247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91億。盡管如此,仍有部分資金選擇留在市場,尋找投資機會。從估值來看,北交所整體估值水平處于相對低位,估值提升的空間與潛力較大。這吸引了部分資金的關注,使得北交所個股在午后出現放量拉升的走勢。
有專家認為,面對當前的市場環境,投資者應保持冷靜和理性。雖然滬指逼近2700點關口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情緒,但這也是尋找投資機會的好時機。同時,投資者也應關注市場的風格轉換。
滬深兩市交易量持續低迷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滬深兩市交易量持續低迷,顯示出市場投資者情緒謹慎,資金活躍度不足。據最新數據顯示,滬深兩市成交額已連續多日維持在較低水平,市場交投氛圍冷清,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
從具體數據來看,滬深兩市成交額在近期多個交易日中均未能突破6000億元大關,甚至一度創下年內新低。這種交易量低迷的現象,不僅反映了市場資金的謹慎態度,也揭示了當前市場缺乏明確的投資方向和熱點板塊。
市場人士指出,滬深兩市交易量持續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投資者的擔憂情緒,導致資金避險情緒上升,流向更為安全的投資領域。其次,國內經濟數據雖然有所好轉,但復蘇進程仍顯曲折,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較為謹慎。此外,政策面的變化也對市場產生了影響,部分投資者在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朗后再做投資決策。
在交易量低迷的背景下,市場熱點板塊和個股表現也顯得較為散亂。雖然部分板塊如國企改革、醫藥等偶有亮點出現,但整體而言,市場缺乏持續性的熱點和主線,投資者難以形成一致的投資預期。
面對當前的市場形勢,投資者需保持冷靜和理性。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宏觀經濟數據、政策變化以及市場資金流向等關鍵信息,以便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和投資機會。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市場波動是常態,不要盲目跟風或恐慌拋售,而是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來制定合理的投資策略。
目前,滬深兩市交易量持續低迷是當前市場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但投資者不必過于悲觀和恐慌,而是要保持冷靜和理性,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變化,制定合理的投資策略以應對市場挑戰。
國企改革板塊30余股漲停
此外,國企改革板塊在A股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據統計,在多個交易日內,國企改革板塊內有超過30只個股相繼漲停,這一亮眼表現不僅彰顯了國企改革政策的強大推動力,也激發了市場對相關板塊的投資熱情。
國企改革作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持續受到政策層面的高度重視。隨著改革政策的不斷深化和落地,國企改革板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此次30余股漲停的盛況,正是市場對國企改革成效的積極反饋和認可。
從具體個股表現來看,中達安、嶺南股份、保變電氣、開開實業、貴繩股份等多只國企改革概念股紛紛漲停,顯示出板塊內部的活躍度和市場資金的追捧力度。這些公司的漲停不僅帶動了整個板塊的上漲,也為投資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國企改革板塊的強勢表現,一方面得益于政策面的持續支持,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權激勵、資產證券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進,為國企改革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企業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轉型升級。通過優化治理結構、提升經營效率、加強技術創新等舉措,國企改革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國企改革板塊的強勁表現有望持續。隨著改革政策的不斷深化和落地,國企改革企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成長空間。同時,隨著市場環境的逐步改善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國企改革板塊也有望成為市場的重要熱點和亮點。
對于投資者而言,國企改革板塊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投資存在的風險和挑戰。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應充分了解相關政策和市場動態,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和發展前景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同時,也應注意風險控制和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避免盲目跟風和追漲殺跌等行為。
目前嗎國企改革板塊的強勁表現不僅彰顯了政策推動的力量和市場資金的追捧力度,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和收益空間。隨著改革政策的不斷深化和落地以及市場環境的逐步改善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國企改革板塊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滬市ETF機構持倉占比超七成
近日,上交所(發布的《ETF投資交易白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滬市ETF持有人已達到658萬戶,較2020年底增長了61%。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機構投資者在滬市ETF市場的持倉占比已超過七成,達到1.3萬億元,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對ETF產品的強烈信心和持續增持的趨勢。
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憑借其透明度高、費率低廉、交易便捷等優勢,逐漸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近年來,隨著指數化投資理念的深入人心,ETF產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特別是滬市ETF市場,憑借其豐富的產品種類和較高的市場活躍度,吸引了大量機構投資者的關注。
據白皮書數據顯示,滬市ETF市場機構投資者持倉占比超過七成,不僅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ETF產品的認可,也體現了他們對市場未來發展的信心。機構投資者通常具備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專業的投資能力,他們的增持行為往往能引領市場風向,推動ETF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白皮書還指出,滬市ETF市場的成交活躍度也在不斷提升。央國企ETF、銀行及能源相關行業主題ETF等表現出色,成交額大幅增長。債券ETF市場同樣迎來爆發式增長,百億級債券ETF產品不斷涌現,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在機構投資者持倉結構方面,也呈現出逐漸多元化的趨勢。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開始加大配置力度,通用式質押回購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重要策略。同時,紅利ETF等策略ETF也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成交額和規模均實現大幅增長。
對于ETF市場的未來發展,市場普遍持樂觀態度。隨著指數化投資理念的進一步普及和深化,ETF產品有望在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服務實體經濟、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