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我國的消費渠道大致被分為兩種:線上(即電商平臺)、線下(即實體門店)。面對重合度較高的消費群體,這兩股勢力也呈現出明顯的對壘格局。
其中,在電商平臺崛起下,許多實體門店不僅客流量被稀釋,而且還深陷在價格戰之中。同時,部分自媒體和大V賬號向消費者傳遞的信息,更是從側面打擊著實體門店。
近期,有一則以“假如黑心母嬰商家說真話,你中過招嗎?”為題的短視頻,引起母嬰店主暴怒:“合生元奶粉也是雜牌?”“這年代衣服用料都在吊牌上標注的清清楚楚,誰會不知道?”“這就是在引起寶媽對實體店的焦慮”。
針對此事,母嬰前沿也進行了一番深入了解。
被嚴重低估的母嬰門店
據了解,這位從美妝跨界轉型的母嬰博主,在短視頻中通過扮演母嬰店主的方式進行自述,直指母嬰門店喜歡賣利潤高、沒有營養的雜牌奶粉;售賣的衣服成本只有幾十塊,售價卻是幾百塊,并且連衣服上的棉都不知道從哪里來的;免費的微量元素檢測就是為了哄騙消費者購買一堆沒用的營養補劑等。
同時,為了增加內容的可信度,視頻中還以穿插圖片的形式,舉例了幾個雜牌奶粉、童裝銷貨清單,以及微量元素檢驗報告單,甚至還貼出了一張海報,上面寫著“寶媽須知,每個新生小寶貝,出生15天補維生素D3,滿月補鈣,4個月補鐵,6個月補鋅,0-3周歲每天一粒DHA,出生第一口水益生菌,換季必補蛋黃球蛋白”。
對于這位母嬰博主在短視頻中的言論,許多母嬰店主并不認同,紛紛表示這是在刻意抹黑,明明自己在認真服務每個育兒家庭,可卻要無端遭受這則視頻所帶來的消費者質疑。
更重要的是,這則視頻中露出的許多內容都值得考量,例如開篇所說的奶粉、童裝。此外,還有那則海報。從多位專家科普處了解到:首先,嬰幼兒自出生起數日,最遲出生后第15天就應該開始補維D,早產兒更是建議第3天開始補充;其次,4個月以后就可以進行預防性補鐵了。
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2013版)》中推薦:0-36個月齡的寶寶每天適宜攝入100mg的DHA。不能否認的是,DHA最好的來源是母乳。但是在無法母乳喂養或母乳不足的情況下,或是寶寶在輔食中又難以保證攝入足量的DHA時,就可能要考慮額外補充DHA。
誠然,我們不能夠斷言所有的母嬰門店都沒有投機取巧賺快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下絕大部分的母嬰門店是被嚴重低估了。因為在核心人群迭代下,母嬰消費市場需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當傳統的思維理念和運營模式已經跟不上行業的變遷,越來越多的母嬰店都在積極轉型升級。
在母嬰前沿實地走訪渠道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母嬰門店都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快速學習專業知識和創新玩法,全面提升選品能力和服務體系,來優化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在此之下,有不少母嬰店主成功晉升成為公共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甚至是消費者心中的KOL。
育兒大V和母嬰電商不斷“翻車”
眾所周知,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母嬰行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v博主、育兒專家等,他們憑借著育兒知識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和信賴。然而,有人卻指出,在網上平臺堆疊的育兒內容中,有部分不夠嚴謹,或者相當偏頗,不足采信。
就例如,號稱擁有40年資深育兒經驗的博主「鄭奶奶科學育兒」,在向新手爸媽科普如何合理補充營養素時稱:“早上起來益生菌,因為今天一天的腸道要啟動了。”
但是網友表示費解:“孩子沒有什么問題,為什么要吃益生菌?”“無緣無故給孩子吃益生菌不好,孩子腸胃功能發育不全,隨意吃益生菌反而破壞菌群,對孩子非常不利,建議家長們還是聽專業醫生的。”
對此,成都市場監管曾在《“藥”我說》欄目指出:益生菌是藥物,是否需要補充應根據寶寶的自身基礎水平和疾病情況咨詢醫生或藥師,并不是多多益善。不建議寶爸寶媽擅自給寶寶服用或長期服用益生菌哦!
另外,鄭奶奶還提出“兩個月的寶寶7-10天洗一次澡,并且洗的時候不搓灰、不用沐浴乳、不泡熱水澡,清水一沖就可以,只有小手、小腳、小屁股臟的地方,需要用嬰兒皂洗一下。”
然而,網友也表示:“什么人都能當專家!7天不洗澡?都腌了,你有沒有帶過孩子!孩子皮膚每天都有分泌物,特別是腋窩、脖子這些褶皺地方!前天剛剛看到有個媽媽就是聽這些專家說一周不給孩子洗澡,腋窩都腌爛了,可憐了孩子。”
對此,卓正醫療皮膚科主治醫師余佳曾指出:在新生兒(<28天)出生24小時后進行第一次洗澡,之后可以保持每天或隔日一次;嬰幼兒(>28天)隔天 1 次或一周 2 次。
由此可見,部分自媒體和大V賬號傳遞出各種信息不是絕對權威和完全正確,消費者應當保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事實上,除卻大V賬號外,電商平臺在銷售母嬰產品時也經常“翻車”。翻閱黑貓投訴就可見,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服務體驗等方面都有投訴存在。
但母嬰電商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比如相較于實體母嬰門店,電商平臺不僅可以在產品和價格上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它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洞察消費需求并為其匹配供給端,另外它足夠便攜靈活,可以讓消費者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購物。同時,人們可以更直觀的看到產品的口碑等。
線上線下探索“融合玩法”
實際上,在多場景無邊界的用戶需求下,傳統的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正在逐漸失效,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業態崛起成為主流。在此之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線上電商平臺布局線下市場,也到看到越來越多的實體母嬰店用互聯網工具和玩法賦能自己。
據了解,截止2021年底,京東母嬰生活館在全國門店超300家。而作為母嬰行業頭部連鎖企業的孩子王,也通過深耕數字化技術,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目前,其已擁有孩子王 APP、小程序、微商城、社群、直播、PC端等多個線上板塊。
除卻頭部企業外,母嬰小店也在積極嘗試結合線上玩法。“未來線上線下一定會是一個閉環,單一渠道的發展都是不長久的。”嬰樂會創始人羅小鳳說道。
同樣的,米樂母嬰生活館創始人袁玲也表示,“未來除了繼續提升門店的專業能力,也會迎合趨勢在線上加強個人IP的打造,在線下做成交,這樣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的閉環。”
而阿拉小優方面也直言:“將來的母嬰零售一定是線上線下結合占主導,門店的定位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目前的陳列、銷售、服務轉型為引流、服務、銷售,線上則主要解決推廣、倉儲、物流問題,線上線下聯動才是最有效率的。”
由此可見,線上線下互相詆毀傷害是一種短視做法。在經濟下行期,線上線下唯有抱團取暖、共同發展,才能攜手渡過行業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