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界?
來源 / 節點財經?
8月5日晚間,一則公告,再次讓資本市場關注到恒力。
*ST松發發布公告稱,鑒于公司完成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董事會決定提前進行換屆選舉。恒力集團副總裁陳漢倫加入ST松發董事會。陳漢倫為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范紅衛夫婦之子,2024年3月起擔任恒力集團副總裁,深度參與集團的經營管理。
而就在今年5月,陳漢倫的姐姐、出生于1993年的陳逸婷也已進入集團產業工作。這意味著,這家總營收超八千億的巨無霸,正在有序地進行二代接班。
01 力壓華為,去年營收8715億
很多人并不了解恒力,但在中國商界,恒力卻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名字。
去年,這家業務橫跨石化、化纖、地產、金融的巨無霸拿下了8715億的營業額,比華為的8621億還要多。
而擁有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
被稱為針織女王的范紅衛,曾以89.5億美元的身價,超過龍湖的吳亞軍和碧桂園的楊惠妍,摘下“中國女首富”的頭銜。
范紅衛生于1967年,成長于以絲綢產業出名的江蘇蘇州吳江區。20世紀80年代末,她認識了陳建華,一個只有小學學歷的年輕人。兩人一拍即合,她辭掉廠里工作,和陳建華合伙收購廢舊蠶絲,轉手賣出去賺差價。
此后,范紅衛和陳建華湊了369萬元,接手蘇州盛澤鎮一家快倒閉的化纖廠。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兩人引進8臺德國織機。僅一年后,廠子月盈利80萬元。
進入2000年,紡織業競爭加劇,范紅衛夫婦開始向上游化纖領域擴展,正式成立恒力集團。2007年,他們投產年產20萬噸超亮光絲項目,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高檔有光絲空白。
彼時,中國紡織原料PTA有60%靠進口,定價權都在日韓手上,國內企業賺的錢遠不如賣原料的多。范紅衛看準這點,猛砸260億元自建PTA工廠,帶隊去德國化工廠學技術三個月。2012年9月,工廠投產,產品純度99.99%,高于進口貨。從此,恒力擺脫原料依賴,產業鏈向上延伸到原油煉化。
恒力集團從紡織起步,一步步覆蓋化纖、石化全鏈條,現在全球每三件高檔紡織品原料,就有一件出自他們的生產線。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恒力集團從瀕臨破產的小廠成長為橫跨紡織、石化、重工、新能源的千億級企業,其歷程不僅是一部中國民營經濟的奮斗史,更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產業升級路徑。
02 借殼上市,恒力精準落子
在過去的發展中,恒力有過數次收購,如果要說最濃墨重彩的兩筆,一筆是21.1億競拍收購韓國 STX 大連造船廠,另一筆則是對松發股份(現恒力重工)的收購。前者助力恒力躋身船舶制造領域,后者則是其戰略版圖中極具標志性的資本運作與產業升級雙重奏。
2018年,原主營日用陶瓷的松發股份因業績波動面臨退市風險,恒力集團瞄準其“殼資源”價值,啟動收購計劃。
彼時,恒力集團以8.2億元協議受讓松發股份29.91%股權,成為控股股東。此后,為挽救上市公司并整合船舶資產,恒力集團于2024年啟動重大資產重組,計劃將旗下恒力重工注入松發股份,同時剝離虧損的陶瓷業務。
2025年5月22日,資產交割完成,恒力重工成為松發股份全資子公司,陶瓷資產由中坤投資承接。
這一操作后,恒力重工通過注入上市公司實現“曲線上市”,避免單獨IPO的漫長流程,也實現了船舶資產證券化。
此外,在業務協同方面,恒力重工與恒力石化(大連)產業園形成協同,利用石化副產品降低造船成本,同時為恒力集團提供運輸支持。
《節點財經》看來,此舉不僅節省時間成本,更借助A股市場對高端制造的估值溢價,使松發股份市值從15億元躍升至510億元,為后續融資和產業擴張提供了高效杠桿。
此外,通過上述資本運作,恒力在石化與造船領域深度融合創新。恒力重工與恒力石化(大連)產業園僅一墻之隔,其將石化副產品(如蒸汽、二氧化碳)轉化為造船能源,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超10萬噸,同時節省能源采購成本約1.2億元。
借助這筆收購,恒力實現了傳統制造到高端裝備的跨越。
03 恒力“00后”企二代走上臺前
2025年8月5日,*ST松發(現更名為恒力重工)發布公告,提名陳漢倫為非獨立董事候選人。這意味著,陳漢倫作為恒力集團副總裁,將直接參與市值超400億元的上市公司戰略決策。
他在公告中位列非獨立董事候選人第二位,僅次于父親陳建華。此次提名正值*ST松發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主業從陶瓷轉向船舶制造的關鍵節點,陳漢倫的加入被解讀為“為船舶板塊后續擴張鋪路”。
陳建華夫婦通過恒力集團持有*ST松發89.93%股權,《節點財經》看來,此次父子同進董事會,進一步強化了家族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這種“父退子進”的安排,與中國民企常見的“扶上馬、送一程”模式高度吻合。
《節點財經》認為,恒力集團的接班實踐,折射出中國民企代際傳承的新趨勢——通過*ST松發重組,陳漢倫以董事身份進入資本市場,既規避了直接IPO的漫長流程,又借助上市公司平臺放大家族財富。這種“借殼+二代上位”的組合拳,為其他民企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
事實上,恒力集團早已經進入交接期。
早在今年5月,陳漢倫的姐姐、出生于1993年的陳逸婷也已進入集團產業工作,自2015年6月起任同里旅游董事,并曾掌管油化、能源服務等業務。今年6月陳逸婷亮相集團活動時身份同樣是恒力集團副總裁。
子女陳逸婷和陳漢倫逐步接班,姐弟兩人已在恒力集團核心板塊占據重要地位。盡管接班布局已顯雛形,但二代們仍面臨多重考驗。
*ST松發雖在2025年上半年預計凈利潤5.8億-7億元實現扭虧,但此前連續4年累計虧損超6.8億元,投資者對“船舶資產能否持續盈利”存疑。年輕高管經驗尚顯不足,尤其在船舶行業下行周期,決策失誤可能放大危機。《節點財經》看來,陳漢倫需在董事會中證明其自身的戰略執行能力。
《節點財經》注意到,恒力集團現有高管團隊中,多位核心成員為外部聘任,陳漢倫需在“家族權威”與“專業管理”間找到平衡點。陳建華夫婦目前仍掌握集團最高決策權,如何避免“垂簾聽政”導致的決策效率下降,是接班過程中的關鍵課題。
恒力集團的二代接班,本質上是一場“千億資產與產業躍遷”的雙重考驗。陳漢倫與陳逸婷的成長軌跡表明,中國民企的傳承已從“子承父業”的簡單復制,轉向“資本運作+技術突破+國際化”的復合競爭。
未來3~5年,隨著陳建華夫婦逐步淡出,恒力能否在雙碳”目標下實現從“規模王者”到“技術王者”的蛻變,將成為檢驗這一接班模式成功與否的試金石。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