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研芯片不再是換機的重點需求,有了玄戒O1的小米,也不敢說與榮耀、OPPO、vivo拉開了絕對身位。
小米15周年戰略發布會結束,玄戒O1“真自研芯片” 的 蓋棺定論,引起了行業震動。
這款 芯片 采用目前 技術 最先進的3nm制程工藝,性能和能效表現在參數和跑分上 , 已可媲美甚至說超越當前市面上旗艦級的產品,竟然已經開始大規模量產。
而玄戒O1的發布讓小米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后,全球第四個擁有自研設計SoC芯片能力的手機廠商 , 且 意義深遠。
長期以來,小米被貼上“性價比”標簽, 對于 高端市場 壯志滿滿卻 始終突破 有限 。自研芯片的成功,不僅提升了小米的品牌形象,更在技術層面實現了差異化競爭。
事實上,國內手機市場格局相對已經穩定,除蘋果和華為外,一直是榮耀、小米、OPPO、vivo四家 作為 安卓陣營的主力,占據著 九成以上的 市場。但如今小米自研芯片的 問世 ,是否會 一夕 改變行業格局?自研芯片作為高端的一個標志,榮米OV是否就此分出三六九等?
小米的“階段性超車”
在 安卓陣營中,先前華為的成功早已證明,自研芯片 才 是高端市場的 “入場券”。從麒麟910到麒麟9000S,華為憑借自研芯片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甚至一度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小米此次推出玄戒O1,或是希望復制華為的路徑,通過芯片技術拉高品牌價值。
「新熵 」 綜合各方信息了解到,玄戒O1是基于Arm架構的V9指令集,采用Arm公版“Cortex-X925”超大核設計,晶體管數量為190億個,基帶方案為外掛聯發科T800。同時,小米對Arm公版架構進行了NPU(神經網絡單元)定制,并進行了外圍IP采購。
在核心CPU方面,小米采用了四叢集十核CPU ,包括了2顆X925超大核、4顆A725性能大核、2顆A725能效大核以及2顆A520超級能效核。與目前高通、蘋果、聯發科等主流架構多采用全大核架構 , 并不相同。
也就是說,在3nm工藝制程下,除了玄戒O1外,市面上找不到另外一款同樣采用“2+2+4+2”集群設計的SoC芯片,因此這也 側面 否定了 玄戒是 “換皮”高通的猜測。
玄戒 O1 在工藝制程和性能參數上的表現,足以與高通驍龍8 Gen3、蘋果A18 Pro等 旗艦 芯片媲美。例如,其CPU的多核性能領先蘋果A18 Pro 9%,GPU 在GFXBench曼哈頓3.1測試中領先 43%,阿茲特克2K更是領先多達57%。這種性能上的對標,讓小米首次有了與國際巨頭正面競爭的底氣。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 ,小米的 “性價比” 策略帶來了龐大的用戶群體, 卻 也限制了其在高端市場的發展,此前多次沖擊高端均未有實質性進展。而從目前 官方 給出的測試結果來看,玄戒O1是完全能夠在一款旗艦機型上勝任的 芯片 ,這便為小米提供了擺脫“低端”標簽的契機。
不過, 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小米有深度合作的高通會何去何從,也成 為 外界所關心的 一個問題 。
其實 , 就在玄戒O1發布的兩天前,高通 官方還 發文慶祝與小米集團長達15年的合作,并宣布雙方達成多年協議 。 在其官網的文章中,特意提到了“今年晚些時候,小米也將成為首批采用下一代驍龍8系旗艦移動平臺的廠商之一。”
這基本可以確定,小米未來將采用“玄戒+高通”的雙芯片戰略。而這也是華為 過去所 采用的策略,畢竟一款芯片與硬件產品的協同,是需要大量數據更新沉淀的,僅僅是設計上有些實驗性質,生態上也需要一些豐富與打磨,例如“核心閑置”或“調度混亂”等問題,沒人能保證一上來就做到全面平衡,這其實是一個基于現實的考量。
當然, 決策因素或許 還有產能問題。玄戒O1目前使用的是臺積電N3E制程工藝,而幾乎所有芯片巨頭都是其客戶,臺積電的產線也是常年滿產狀態,小米能說服臺積電為其代工已經非常艱難,至于產能傾斜,短時間內 恐怕不會成為首選 。
坦白 來 講,在未來2-3年內,玄戒O1還不具備獨扛大旗的條件,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小米在自研芯片上的突破也為友商 們 敲響了警鐘。
“去單一化”競爭
對于榮耀、OPPO、vivo 等 同行 來說,小米的領先確實帶來了競爭壓力。
OPPO 曾投入大量資源研發芯片,但最終因全球經濟和手機市場的不確定性終止了哲庫業務。而 vivo 和榮耀則選擇繼續堅持自研芯片, 前者 推出V系列影像芯片和Q系電競芯片, 后者 發布 了 C系列自研射頻增強芯片,試圖通過技術整合與單點突破打造核心競爭力。
玄戒O1的發布,讓小米在芯片技術上 確實 領先 了上述 友商一個身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 立刻就“殺死 了 比賽”。
因為當前手機 品牌之間的 競爭 , 早已超越 “唯芯片論” 的階段,主流芯片性能 實則 已經過剩,用戶 在 選購手機時,系統交互、影像體驗、生態互聯等綜合因素愈發 成為考量的重點 。
例如,榮耀MagicOS 9.0的升級,展現了生態協同的深度。其首創的 “意圖識別人機交互”(IUI),通過平臺級AI實現跨設備服務直達, 可以 將手機圖庫中的圖片拖拽至電腦自動生成 PPT,或通過語音指令快速生成多段導航路線等等。
更值得關注的是榮耀的AI戰略。今年3月巴塞羅那的MWC上,榮耀發布阿爾法戰略,計劃未來五年投入超100億美元,通過技術品牌賦能、渠道賦能、生態賦能三種差異化模式,為合作伙伴提供扶持,構建開放的AI終端生態。這種“AI生產力工具”的定位,正在重塑用戶對手機的認知。
OPPO在影像領域的突破,也證明了單點技術創新仍能撬動市場。2016年,首發像素四合一技術;2017年,首創潛望式長焦鏡頭系統;2023年,行業首個大底潛望長焦;今年 最新 發布的LUMO凝光影像系統, 更是 將手機影像革命帶入到軟件層面。
其 獨有的 全鏈路原彩ProXDR技術,首次實現從傳感器到屏幕顯示的HDR全鏈路覆蓋,照片回放時的動態范圍較傳統方案提升3倍,用戶可在手機上直觀感受到 “重回拍攝現場” 的逼真感。這種 “光學+計算” 的雙輪驅動,讓OPPO在高端影像市場 也能 與蘋果、華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vivo 的差異化路徑 則 聚焦于游戲體驗與AI技術融合。獨顯芯片Q2的加持下,支持超分插幀技術,在提高游戲時的畫質和幀率的同時,降低功耗。其自研的“不公平調度3.0”技術,通過GPU資源動態分配,確保游戲過程中幀率穩定,避免斷崖式掉幀。
在AI領域,vivo藍心大模型從7億參數升級至30億參數,與OriginOS 5深度融合,推出 “PhoneGPT” 智能體,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完成應用多開、文件整理等復雜操作,大幅提升辦公效率。這種“游戲+AI”的雙引擎,讓vivo在年輕高端用戶群體中 贏下不少忠實粉絲 。
除了芯片技術,各 大手機 品牌都在通過其他方面的技術創新,來實現差異化競爭。在“后芯片時代”,這些技術創新,不僅 聚焦于 用戶體驗,也為品牌在未來競爭中奠定了基礎。
變局中藏著破局
雖然各家都在挖掘差異化,但對于沒有自研芯片的 手機廠 商來說,看到同級別 友 商邁入下一階段壓力 自然陡增 ,但小米的領先反而能促使榮耀、OPPO、vivo 等 暫時落后者 加大研發投入,激發自身潛力,在 AI、IoT生態、用戶服務等方面 持續 尋找新的增長點。
小米雖憑借玄戒O1取得階段性領先,但仍需在生態融合、用戶體驗打磨上 繼續 發力,避免陷入“重芯片、輕體驗”的誤區。例如,其“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雖已布局,但汽車與手機的協同仍停留在基礎互聯層面,甚至不如蘋果手機的 Carplay 功能更多,尚未實現深度場景融合。
另外,有了自研芯片的小米,避免不了與華為在高端市場形成直接競爭。華為通過折疊屏產品線拓展和HarmonyOS Next生態建設, 不斷 擴大 著 中高端市場占有率,小米想要在品牌、技術、生態等多方面向華為看齊,也并非靠一塊 自研 芯片就能 一勞永逸 。
未來整個手機行業的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芯片技術比拼,而是一場圍繞技術整合、生態構建、用戶需求洞察的綜合實力較量,各品牌不同的戰略選擇,將共同勾勒出手機行業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第三方市場機構 IDC 的 數據顯示,在品類結構上,AI手機和折疊屏成為高端換機市場的重要推動力。 其 預計,2025年AI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將突破40%。技術創新從單一硬件性能競爭向智能體驗優化轉變,進一步加劇了品牌之間的競爭分化。
Counterpoint 的 咨詢分析師也表示,補貼政策在短期內為市場注入了一定活力,帶來了換機需求的短期爆發,這可能成為推動今年銷量增長的催化劑。但從長周期來看,消費者的換機動機仍然需要更多創新產品與差異化服務的推動,低價5G手機以及GenAI技術向中低端市場的普及 , 會 是2025年值得關注的趨勢。
中原證券研報也指出,隨著行業頭部廠商相繼入局,將吸引更多開發者為移動端開發更豐富的AI應用與服務,進一步完善目前初具雛形的手機AI Agent應用場景,2025年AI手機的滲透率將逐步提升。
其實從多份研報以及數據咨詢機構的報告 等外部視角 均能看出,自研芯片似乎不再是消費者換機的重點需求,反而是AI、5G等場景性創新帶動了市場。所以小米玄戒O1的發布,雖然 進一步提升了 品牌形象,也為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但這并不意味著榮米OV就此分出三六九等。
未來,芯片技術可能只是基礎, 整個手機行業 的競爭將更加多元化。無論是小米的芯片戰略、榮耀的AI生態、OPPO的影像技術,還是vivo的全面發展,都將在不同維度上推動行業發展。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說:“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唯有持續創新、不斷突破,才能在 愈發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
小米15周年戰略新品發布會 線上直播
AGI接口,《雷軍扳回一城》
財經天下WEEKLY,《雷軍開了小米史上最緊張的一場發布會》
中國新聞網,《時隔兩年手機市場止跌回升,今年迎來“換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