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網》文/筆尖觀察
眼下,廣發基金正發的新產品有5只,且均是權益類產品,包括兩只普通股票型基金,3只指數型基金。其實,市場為廣發基金的這輪密集發行新產品捏一把汗,因為其權利管理業績與其規模不匹配。作為非貨規模超過6000億元且排名位列第三的大型基金公司來說,其近三年的權益類管理業績在150家公司中排第116,近五年業績在121家公司中排第100。
廣發基金集中“發新”誰會買賬?
“發新”很著急
廣發基金此次發新產品很著急,從數量上看同時發行多達5只。
其中,在發的股票型基金新產品有廣發科技智選股票發起式A、廣發科技智選股票發起式C,集中認購期是4月1日至4月15日,基金經理是楊冬;在發的指數型基金新產品中,廣發中證800指數增強A、廣發中證800指數增強C集中認購期為4月7日至4月25日,基金經理是李育鑫,廣發中證800自由現金流ETF 集中認購期是4月7日至4月18日,基金經理是呂鑫。
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廣發基金主動權益產品發行規模僅24.57億份,顯著落后行業(占比3.17%),當前發行5只新基金或是為填補贖回導致的規模缺口。公司近年新發基金中,部分產品(如碳中和主題基金)與市場熱點契合度低,募集效果不佳,反映出發行策略與市場需求的錯配。
從發行新基金擴充規模的趨勢看,廣發基金近幾年發行規模迅速衰減。據同花順iFinD數據,在2020年、2021年處于爆發期,廣發基金分別發行了42只、66只,發行規模分別高達1298.06億元、2108.26億元,平均發行規模為30.91億元、31.94億元;2022年、2023年、2024年,廣發基金雖然發行新基金的數量變化不大,但其發行規模銳減,總發行數量分別37只、42只、35只,發行規模分別為605.12億元、363.88億元、231.96億元,平均發行規模分別僅16.35億元、8.66億元、6.63億元。
從廣發基金平均發行規模上看,2024年的平均發行規模與2021年相比,下降了79.24%。剔除市場變化的因素,該基金公司的“發新”吸引力明顯下降。
規模與業績背離
據統計,廣發基金長期依賴規模擴張獲取管理費收入。2022年旗下產品合計虧損超815億元,但管理費收入達73.57億元,形成“規模優先”的商業模式。2024年主動權益產品規模縮水15%,但公司仍通過發行新基金(如發起式基金)維持規模,而非聚焦存量產品業績修復。尤為注意的是,廣發基金2024年主動權益產品份額縮水14.69%,部分深度虧損產品(如廣發誠享A成立4年累計跌55.58%)引發投資者信任危機,導致超300億元資金撤離。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近3年,廣發基金旗下的偏股基金平均回報率為-17.92%,與同類公司-8.81%的平均業績相比,跑輸同類1倍,在150家公司中排第116。近5年,廣發基金旗下的偏股基金平均回報率為1.94%,與同類公司22.94%的平均業績相比,更是相差甚遠,在可比的121家同類公司中排名第100名,已經處于后五分之一。這與其排名前三的規模相比,無法匹配。
業內人士稱,截至2024年底,廣發基金近30%的主動權益基金年內虧損,首尾業績差距超60%,部分由從業時間長、規模大的老將管理的產品虧損嚴重,反映出投研體系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不足。比如基金經理鄭澄然管理的多只產品淪為“四毛基”,其投資組合過度集中于新能源等波動較大的行業,未及時調整策略導致深度虧損。
《筆尖網》也注意到,廣發基金旗下的部分產品在港股持續下跌時仍重倉相關標的(如廣發滬港深新機遇累計回撤超40%),且未根據市場趨勢調整配置,導致投資者深度套牢。2023年市場風格切換期間,部分基金轉向紅利資產時再次踏錯節奏,加劇凈值波動。
廣發基金最近的集中發行新產品,是為了彌補規模缺口而非提升業績,這讓其規模與業績的進一步失衡。業內人士稱,廣發基金權益業績低迷是投研體系失靈、策略僵化與規模驅動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若新基金延續過往投研邏輯,可能重蹈“高位布局賽道—凈值下跌—規模縮水”的覆轍,加劇投資者信任危機。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對權益產品的選擇更趨謹慎,缺乏業績支撐的新基金或面臨募集困難。
廣發基金規模擴張或將進一步加劇業績與口碑的惡性循環,該基金公司會否及時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