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熵 ? 原創?
作者丨王思原? 編輯丨伊頁?
不知何時,短劇成了老年人的“電子保健品”,在逐漸掏空本就不富裕的錢包。
近日,中消協發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文中最引起關注的,便是短視頻平臺利用算法鎖定老年人推送離奇、浮夸“微短劇”,然后再以極低價格誘導其繼續觀看并默認開通免密支付,隨后按集扣費并自動播放下一集。那么短劇為何像開了定位般被精準地喂到老年人面前,又是如何將手伸進老年人口袋?
一位網友稱,其母親在微信小程序中看微短劇,看完一集后彈出來一個9.9元付費鏈接,母親以為充值就能看全集,沒想到只能解鎖下一集,兩三分鐘后再次跳出鏈接讓她付費。“我媽媽今年59歲了,不太會用智能手機”,該網友認為,某些微短劇存在誘導老年人付費的傾向。
據悉,老年人使用手機不熟練,在受到“9.9元看視頻”、“解鎖一集只需0.9元”等廣告宣傳誘導后,很難注意到“僅一集”、“默認下一集自動解鎖”等選項,導致其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扣費。
待子女們發現后,還面臨著申訴手續繁瑣等問題。有不少網友反映,投訴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有的商家甚至“換個馬甲”或直接下架視頻,導致維權困難。
此外,這些短劇之所以能夠成功“套路”到老年人,與各大平臺的買量投放有關,只需要在短視頻平臺上傳一些網絡短劇切片,在切片視頻下方掛上相關小程序,通過對這些切片視頻進行精準投放和買量,讓其快速到達目標受眾。而當受眾被切片視頻吸引,想要繼續觀看,便會點擊相關廣告按鈕,進入小程序中被“收割”。
而之所以引導至小程序,也并非沒有原因。“微信小程序玩法更多,搭配微信支付,套路更多的同時,也能讓交易變得更快捷,并且通過裂變也能夠帶來其他用戶。”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也是因為微信小程序的低成本,使得這些生長在微信小程序的短劇平臺也可能像健身房、理發店那樣隨時“跑路”。很多短劇公司都備份了幾百上千個做好的小程序,封一個就改名掛上新的跳轉鏈接卷土重來,一個小程序的成本在兩三萬左右,吸引用戶也只是靠精準投流,也不用做口碑。至于那些付費用戶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想要退款,幾乎等同于大海撈針。
事實上,整個產業鏈中,除了短劇生產者,更要抓住獲得最大份額利潤的傳播者,即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相關網絡平臺。
對于平臺來說,微短劇發展風生水起,使其嘗到了甜頭,但絕不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消費陷阱基礎上。各大平臺應負起相應的監管責任,加大監管力度,從源頭開始治理,加大對第三方用戶資質審查和內容審核的力度,勸導消費者謹慎付費,同時要暢通申訴渠道,維護消費者特別是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短劇行業亂象向C端蔓延的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微短劇盈利極其依賴投流,也就是通過向平臺投放廣告,從而幫助短劇精準找到目標觀眾。因此,付費微短劇可以說把推薦機制下“內容找人”的邏輯發揮到了極致,為平臺方創造利潤的同時,也讓監管不力的平臺方,成了制造行業亂象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