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捕撈國1,其遠洋捕撈船隊在過去三十年間的迅猛增長,對海洋生態環境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近年來中國在控制捕撈行為方面做出了顯著努力,但這一挑戰依然嚴峻。Planet Tracker的最新報告揭示了這一現狀,并為國際金融機構和中國政府提供了共同應對挑戰的方案,旨在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同時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金融脆弱性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中國遠洋船隊在全球海產品供應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2022年捕撈產量高達233萬噸。然而,這一成就背后隱藏著對全球漁業可持續管理的深遠影響。全球眾多金融機構,通過投資食品生產商和零售商,間接承擔了遠洋漁業活動所帶來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若不立即采取行動,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Planet Tracker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一個嚴峻現實:盡管國家在財政和稅收政策上對遠洋漁業提供了大力支持,中國遠洋船隊的盈利狀況仍步履維艱。我們對1446艘船只的分析顯示,這些船只的平均捕撈毛利率僅為14%。這一低利潤率不僅反映了行業的脆弱性,還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例如,若按照中國標準支付船員工資,魷魚釣業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
全球氣候變暖和監管合規風險
全球氣候變化正對中國遠洋船隊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中西太平洋地區,作為中國遠洋漁業的主要盈利來源,正面臨捕撈量減少和被迫轉移漁場的風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金槍魚可能會向監管較弱的國際公海區域遷徙,這及有可能加劇非法、不報告和不受管制(IUU)漁業活動,和勞動剝削行為。
盡管世貿組織《漁業補貼協定》的實施至關重要,其生效將限制某些關鍵的漁業補貼,這將對中國遠洋船隊帶來額外壓力。因此,中國必須迅速采取行動,改革現有的漁業補貼機制。通過調整補貼的類型和結構,激勵可持續和合法的漁業行為,同時對有害行為實施懲罰,可以有效遏制經濟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建議解決方案:海豐債券
為應對這些困難,Planet Tracker建議中國發行一單總規模為人民幣55億元的主權藍色債券—"海豐"債券,為中國遠洋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支持。債券所募集資金將用于實現中國遠洋船隊全面監控和可追溯性項目的實施,確保遠洋漁業的規范和有序發展,從而為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海豐主權藍色債券的推出,將促進投資者和政府部門之間的緊密協作,共同推動遠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這一舉措對于遏制和扭轉遠洋漁業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損害,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支持長期且盈利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至關重要。